“2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从流水中洞悉自然的奥秘,成就‘天府之国’。今天,人们仍从流动的力量中,获取新的启示。”11日晚,央视四集大型纪录片《公园城市》第一集《流动》播出,著名文化学者、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日报编辑蒋蓝在片中带领观众走进东华门遗址、东门码头等地,深度解读了成都的历史脉络,展现了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的深厚底蕴与动态演变。

东华门遗址:千年历史的“城市原点”

在片中,蒋蓝走进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揭示了其作为成都“城址未迁、城名未变、中心未移”的独特地位。该遗址的前身为成都体育中心,2013年改造时意外发掘出秦汉至明清的历代文化遗存,包括唐代建筑基址、五代宫廷御道、明代蜀王府园囿区等。其中,隋唐至两宋的摩诃池遗迹尤为引人注目——这一皇家园林曾让陆游留下“摩诃古池苑,一过一消魂”的诗句。遗址出土的近万件文物,如汉代“大富昌”瓦当、五代黄绿釉香炉等,串联起成都2300年的城市发展史。如今的东华门遗址公园通过修复明代水道、宋代卵石道路等遗迹,将这一历史水系与现代城市绿廊结合,打造“一眼千年”的穿越感。蒋蓝告诉记者,摩诃池的复兴不仅是历史符号的再现,更是公园城市理念下“生态流动”的生动实践——通过连接天府广场、宽窄巷子等文化地标,形成贯通古今的“文化轴线”。

锦江与东门码头:城市水脉的嬗变

纪录片延伸至东门码头,解读锦江作为成都母亲河的角色变迁。蒋蓝提到,锦江自古是商贸与文化的动脉,东门码头作为水陆枢纽,见证了“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繁华。随着城市发展,锦江从运输通道转型为生态景观带,其沿岸的绿道系统与东华门遗址公园形成呼应,串联起历史遗迹、现代社区与自然空间。这种“流动”不仅是水系的物理延展,更是城市功能从生产导向到生活导向的升华。

蒋蓝说,央视四集大型纪录片《公园城市》第一集《流动》以都江堰、东华门遗址与锦江等地为缩影,揭示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深层逻辑:通过激活历史遗存的生态与文化价值,构建“城园相融”的格局。“成都的‘流动’,是时间的层叠,是空间的缝合,更是人与自然的共生。”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泽登旺姆 图据 纪录片截图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