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会有这样的桥段:清代的皇帝驾崩,辅政的大臣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后取出遗诏,宣布继位之君。这就是很出名的“秘密立储制度”,让人感觉非常神秘,史学界对它评价也很高,因为它确实有几个好处。 首先,在皇帝生前不立储君,这就避免了太子成为被攻击的靶子。雍正就是看到了康熙时的太子胤礽,二立二废,遭到诸多兄弟的陷害,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事情。没有太子,自然也就没有这种情况。

其次,这种方式可以让皇子们都会觉得自己有机会,从而更加卖力表现。其实,康熙第二次废黜太子后,就没有立储,直到死后才在遗诏中宣布雍正继位。实际上,这和秘密立储没有本质区别,就是形式上不同,中意的人选只在皇帝心中而已。 可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还是这个制度并没有太多的作用。

后金至清朝初年,继承人的产生是贵族公推制。努尔哈赤就是由八大和硕贝勒,他的继承人皇太极则是由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推举的。包括顺治皇帝的继位,也是在豪格和多尔衮相持不下时,相互妥协的结果。 这种方式有好处,推举出来的人选,自然不是庸碌之辈,最大可能避免了皇帝的感情用事。不过,这个坏处也非常明显,那就是有资格的候选人,都会跃跃欲试,很容易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皇太极和顺治的继位,都差点爆发了流血事件。清初的统治者也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每次都是这样走钢丝的方式来解决。

康熙、雍正的继位,就像前文所说的,本质上和秘密立储没什么区别。直到遗诏公布时,下任皇帝人选才真相大白。然而,他们之间的过程又有不同。顺治驾崩时只有24岁,皇子都没有成年,玄烨的年纪稍大一点,而且受到孝庄的喜爱,几乎没有竞争。 雍正则不同,他是在“九子夺嫡”的激烈竞争中惨胜的。在几十年时间内,他与多位皇子参与夺储,看到了无数官员卷入其中,其中的腥风血雨,实在令人惊心动魄。康熙原意是想学习汉人王朝,立下太子,避免其它皇子的窥觑,可没有想到反而加剧了竞争。所以,雍正觉得还是老祖宗的规矩比较好,便定下了秘密立储制度。

这项制度相当出名,其实应用非常有限,实在没有体现出它的优越性。康熙是儿子众多,但雍正驾崩前,就只有3位皇子,其中成年的还只有两个。更为关键的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必定是宝亲王弘历继承大统。 乾隆寿命很长,在位时间也很长。可就是因为他活得太久,熬死了许多儿子。在他驾崩时,也只有4位皇子。这四位皇子之中,还有两位已经过继给其它宗室王爷,根本没有资格参与竞争。所以,嘉庆的继位,并没有多大悬念。 嘉庆驾崩前,也只有四位皇子,其中成年的就是旻宁和绵恺。旻宁是嫡子,也是长子,本来就是最有力的竞争者。这项制度,还是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道光帝在驾崩前,一共有六位皇子,成年的就是奕誴、奕詝和奕訢。其中奕誴已经过继出去,就只剩下了奕詝和奕訢。道光帝曾在两人之中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因为奕詝是嫡出而获胜。这也是清朝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皇子竞争皇位的过程。 说到底,秘密立储制度之所以在清朝名存实亡,实际上还是因为后来的皇帝,子嗣凋零。以上皇帝继位,毕竟还有竞争。到了咸丰帝时,皇帝就只剩下载淳这一根独苗,他不当皇帝谁当皇帝?至于说同治、光绪,都没有儿子,谁当皇帝还是由慈禧从近支皇族中挑选。这样一来,秘密立储制度就已经实际上荒废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