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苏墨

日前,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北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主创团队、专家学者及多家媒体代表到场参会,共同围绕《北上》的文化内涵、艺术视角、社会意义等方面,探讨剧集为同类型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的新思路与新启示。

电视剧《北上》改编自徐则臣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书写了荡气回肠的运河故事,勾勒出京杭大运河沿岸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人文风情,在展现大运河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剧中,青春质感与时代气息兼具,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在CCTV-1综合频道、爱奇艺、江苏卫视热播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收视与口碑。该剧每集平均收视率3.615%,在同时段全国卫视频道所有节目中排名收视率第一,同时在近三年所有黄金时段电视剧中收视率排名第二每集平均收视率3.615%,在同时段全国卫视频道所有节目中排名收视率第一,同时在近三年所有黄金时段电视剧中收视率排名第二。

深耕运河文化,绘就时代画卷

奔腾千里、渔火延绵的大运河,不仅是流淌的文化遗产,更是沿岸人民世代生息的母亲河。电视剧《北上》让地理空间成为叙事载体,构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独特符号。该剧将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深度融合,让观众在品味运河故事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朱正文指出,大运河被列为国家文化公园,是重大国家战略决策。它是认识政治中国、经济中国和人文中国的重要历史地标。大运河因军事政治需要而发端,因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命脉而兴盛,因人文传播而成为民族文化精神高地。这一史诗级的自然人文景观,通江达海,上至朝堂庙宇,下连普通百姓,涵养出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气质。以大运河为背景创作的电视剧作品不多,既具有宏阔历史视野,又兼具当代文化价值观照的作品更是少见。电视剧《北上》是一部具有这种创作意图和野心的作品,是连接传统中国“慢”与现代中国“快”一次很有价值的尝试。

如何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寻找与现代人实现情感共鸣的支点?电视剧《北上》的出现让我们眼前一亮。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本剧总编审王兆楠表示,这条大运河,在创作团队的镜头下犹如时空交错的舞台,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心灵归宿和情感密码。电视剧敏锐捕捉时代情绪,既保留原著精神内涵,更在碎片化时代,为年轻人的乡愁送上了温暖的慰藉。

丈量生命长河,描摹烟火人生

作为一部改编自严肃文学的电视剧佳作,电视剧《北上》没有执着于对原著的复刻,而是妙用视听手法重构文学魅力,形成了具有当代意味的双向奔赴。为真实表现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创作团队实景重建“花街”还原历史风貌;为将文学形象转换为有血有肉的影像存在,创作团队用脚步丈量运河,多位主创人员的成长经历写满了运河的影子。鲜活的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剧集的艺术感染力,还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找到了共鸣与感动。

电视剧《北上》总导演姚晓峰表示,作为导演,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书写者,只有与所有的主创拧成一股绳、团结一心,才有《北上》这部作品的绽放。现实主义的创作天地无尽广阔,面前的热土、身旁的人民都是我们的创作源泉。怀揣着真心和真诚,就一定能出好作品。从业三十多年来,我深知,只有永远以敬畏之心对待行业,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上》作者,《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表示,作为小说原著的作者,我很高兴看到作品的热播。在文学作品创作完成后,我看到了《北上》被改编为不同艺术形态,它们在自身框架和艺术逻辑内成立,电视剧《北上》更是如此。因为一部小说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但通过更加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出去,见证着我对运河情感的愈加浓烈,作为一个作者,我很欣慰。

“我从小在运河边上长大,我心中的大运河就像剧中呈现的那样,见证着无数人的命运起伏,更承载着运河人的生活百态。能够出演这部与家乡有关的剧,我很幸运,也深感责任重大。我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运河故事传播出去。”本剧“夏凤华”饰演者白鹿表示。

本剧“谢天成”饰演者胡军表示,对于《北上》这部剧来说,原作是灵魂,改编是赋能,其中最根本的是这部剧对于文学性的展现。一部好作品要从细节出发,小到道具造型,大到故事主题,只有用心至深,才能开辟出艺术表现的新路径。希望这部剧传递的力量,能感染更多的人,只有稳稳走好每一步,才会有熠熠生辉的精彩。

重构地方叙事,激活当代共鸣

《北上》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更在于其深刻的地方叙事。电视剧不仅讲述了大运河沿岸的故事,更通过这些故事,让观众思考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地方与全球之间的关系。作品以浓郁饱满的地域美学,激活了现实题材剧的创作活力。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的转换,并非百分之百的重合,而是基于对原著文本精神取向的正确理解。电视剧《北上》活灵活现地展现了运河沿岸新一代儿女的生活面貌,让青春的无限风采和运河的文化基因相映成趣。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审美优势和审美个性,更呈现出创作者对运河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表示,如同流动不息的运河那样,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和一群人的生命力,都生动地缩影在《北上》里。原著和剧集之间有差异的创作方式,恰好给出了我们理解文化寻根意义的充分想象空间。在文学性和现实主义的胜利背后,是文艺创作介入社会历史变迁的强劲精神力量:让人既能看到来时路,也得以不断探寻着前行道,振奋而温暖。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总结,文学性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更是视听艺术的根本。只有遵循艺术规律,才是创作成功的关键;只有海纳百川的创作胸怀,才是电视剧《北上》获取成功的关键所在。《北上》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其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积极探索。这部剧汇聚管理者、创作者等各方力量,体现了行业面对挑战时的团结合作精神,成为视听艺术领域优秀创作的典范之作。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