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志霖,你那里下雨了吗?今天你在干嘛啊?”

“冯老师,我在河边钓鱼,早上下雨啦,现在阴天,很凉快!”

“你要注意安全哦!千万别太靠近河边。这个暑期,有什么计划吗?”

“冯老师,刚考完试,成绩没出来,我想先痛痛快快玩几天……”

这是7月9日一次远隔千里的师生通话。电话两端,一头是杭州市树人小学教师冯珊珊,另一头是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第一小学五三班学生刘志霖。

杭州拱墅,千年大运河畔;广元昭化,千里嘉陵江岸。千里山海不为远,杭广两地因东西部协作结缘。两年前,30天的支教,把沿海教师和山区孩子紧紧连在一起。

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

2022年8月30日,39岁的冯珊珊同家人惜别,背上行囊远赴广元昭化支教。200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语文教学的她,对此行的第一堂语文课充满期盼,甚至有些谨小慎微。

冯珊珊支教的第一课是《观潮》,她提前认真备课,还独自在寝室里反复朗读课文。

刚走进教室,同学们目光充满好奇,讲台下传来轻微的说话声。“我是从杭州来的支教老师,今天我们课文《观潮》中讲的,正好是老师去过的钱塘江……”冯珊珊对当年9月2日的第一趟语文课记忆犹新。

课堂逐渐安静起来,台下目光由好奇变成期待,有同学双手托着下巴听得特别认真。冯珊珊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江边,眼前是一片宽广无垠的水面……

从潮来前的云雾缭绕,到潮来时的万马奔腾,再到潮来后的风平浪静,冯珊珊的示范朗读,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校园里书声琅琅,一次次朗读,声音愈发整齐。

下课铃响了,40分钟的课堂很快结束,有同学继续朗读课文,也有同学跑到台前问老师,可不可以带他去钱塘江观潮。

第一堂支教语文课,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师生间逐渐萌发友谊的种子。后来的时间里,从课堂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师生话题范围慢慢扩大,友谊也逐渐加深。

春暖花开的研学旅行

支教第一课,让冯珊珊很快喜欢上了这群山区里的孩子。当年孩子们刚上四年级,她的儿子正好高一级,和孩子们年龄不相上下。

冯珊珊的丈夫是名特警,出警时间特别多。2022年,她主动报名来广支教时,有些放心不下儿子,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她才更加坚定支教的决心。

“刚来广元支教,我特别想念儿子。”冯珊珊说,一月支教很快结束,回到杭州后,她又特别牵挂这里的40多名孩子。

老师在杭州拱墅,学生在广元昭化,两地相隔千里,有一些断断续续的联系,冯珊珊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年至少回来一次看看孩子们。

2023年秋,冯珊珊如期成行,但未能遂愿,时值国庆假期,学校放假,未能见到学生。在她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返校。

最近一次相聚在今年3月,冯珊珊提前谋划,在百花盛开的春季再次悄悄返校。“这次很幸运,不仅见到了同学们,还参加了他们的苍溪研学旅行。”

在满是梨花的树下,孩子们提议,举办“时光信箱”活动,他们把美好祝福写在信纸上,悄悄投进信箱里。

冯珊珊向孩子们承诺,待来年春天梨花绽开,她定会再来广元,大家一起打开信箱,共同见证成长足迹。“明年春季,他们小学毕业,我想送他们特别的礼物。”

跨越千里的鸿雁传书

一次春季研学旅行,更加拉近了师生关系。冯珊珊回到杭州后,收到了很多学生来信,有祝福、有问候、有交心,让她对孩子们有了更全面地了解。

“徐欣蔓喜欢文艺,李兴浩踢足球厉害,李嵩程是班上的智多星,刘志霖喜欢小动物,赵诗婷参加柔力球比赛获全国二等奖,王雨晨在四川省中小学艺术大赛上拿了第一名……”采访中,冯珊珊滔滔不绝地说出了印象中的孩子。这中间,有支教期间的关心,但更多是回杭州后的关注。

今年4月17日,冯珊珊给全班孩子集体回信,全文1998字。她在信中回顾了支教故事、研学经历,还提到了邹昕晔、杨任雨、王雨晨、刘志霖等同学和王老师、何老师。

冯珊珊在信中说:两年前,我教给你们“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次研学旅行,看到漫山梨花,让我感到“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美好。期待下次相见,希望我们能“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

冯珊珊说,她的支教故事、他们的师生情谊,宛若盛开的梨花,洁白而美丽。这个关于成长、关于梦想的故事,未完,且待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