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庆典阵容已定,“中国排面”亮相莫斯科,普京9字定调中俄关系。
环球网消息,目前解放军仪仗队已提前抵达莫斯科,并在彩排中高唱《游击队之歌》,现场高呼“不追网红不追星,只追中国仪仗兵”。
这一幕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传递出中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共同立场。
当北约东扩步步紧逼,日本军国主义暗流涌动之际,俄罗斯选择用最传统也最震撼的方式向世界宣告:历史不容篡改,胜利不容亵渎。
今年的阅兵规模空前,预计有20国政要出席,有意思的是,印度最初计划由总理莫迪出席,后改为国防部长辛格,最终却仅派出国防部国务部长这一副部级官员。
这种"三连降"式的安排背后,莫迪有三层考量:
其一,向美国示好,近期美印互动频繁,双方在关税问题上达成妥协,印度随即对中国钢铁加征关税,显然是在向美国递投名状。莫迪政府试图在中美俄之间左右逢源,但此次缺席暴露出其战略重心的偏移。
其二,印巴冲突升级牵制了印度高层精力。克什米尔地区紧张局势加剧,印度甚至切断流向巴基斯坦的河水,导致两国军事对峙风险陡增。在此背景下,莫迪选择坐镇国内而非出访莫斯科,也情有可原。
其三,在印巴冲突中,美国公开支持印度对巴立场,而俄罗斯仅呼吁局势降温。这种差异让莫迪感到“孰亲孰疏”,进而调整外交优先级。
但这种短视的投机行为可能适得其反——美国对印支持本质是为搅乱亚太,若印巴爆发冲突,印度承受的代价将远超所得。
不同于莫迪的“骑墙”外交,中俄之间的坚定选择才更让人放心。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近期播出的纪录片中,用"深层次、具有战略意义"九个字精辟概括了中俄关系的本质。
他强调两国"可靠而稳定"的伙伴关系不仅符合双方利益,更为世界局势注入了难得的确定性。
普京特别指出,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亚太地区才是21世纪的增长中心。这番表态无异于宣告:俄罗斯已经做出历史性选择,将未来发展锚定在东方。
普京的九字定调,让特朗普彻底明白,当他们刚决定倾听俄罗斯人的意见的时候,俄罗斯正坚定地向东眺望。
从经济数据看,去年中俄贸易额逼近2500亿美元,同期美俄贸易仅30亿美元;从地缘角度看,中俄互为最大邻国,远东开发离不开中国资本与技术。
从国际格局演变来看,普京直言七国集团经济占比持续萎缩,亚太才是未来增长中心。这些判断共同构成俄罗斯“向东看”战略的基石。
尤为关键的是,普京清醒认识到美国政策的不可预测性,今天解除的制裁明天可能加倍奉还。
所以,即便特朗普政府近期对俄释放缓和信号,甚至默许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诉求,但俄罗斯仍将中国视为不可替代的伙伴。正如俄方所言:“无论美俄关系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中俄合作的稳定性。”
笔者看来,乌克兰危机这场持久战反而让俄罗斯悟出个道理:安全和发展原来可以分两条腿走路。
西线战场用枪炮划出安全区,东线经济用油气管和铁路网开辟增长极。左手和美国保持"不撕破脸"的对话,右手和中国深化"拆不散"的合作。
而中国完全不必担忧美俄“缓和”会对中俄关系产生影响。看看能源贸易的硬数据,算算军工合作的深广度,再比比两国在联合国投票的同步率,中俄关系的压舱石早就不是外部因素能撬动的。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现在玩的是一套"去美元化"的组合拳:能源交易用本币结算,金融系统建独立支付通道,连黄金储备都搬回了国内。这套打法与中国推动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根本就是同频共振。
最重要的一点,普京的"向东看"战略与其说是主动选择,不如说是被西方逼出来的破局之道。当北约东扩到家门口,当SWIFT系统变成制裁武器,俄罗斯才彻底断了融入西方体系的念想。
但也正是这种被迫的战略转身,反而让莫斯科抓住了21世纪最大的发展机遇——搭上亚太经济快车。现在俄罗斯远东的港口忙着装卸中国货物,西伯利亚的管道输送着东方订单,这种实打实的利益纽带,比什么政治宣言都管用。
回头来看,对俄罗斯而言这场胜利日阅兵,既是展示军威的舞台,也是重新校准外交坐标的契机;对中国来说,参与阅兵既是对历史正义的捍卫,也是对“非西方阵营”团结的强化。
现在中俄在国际舞台上的协调配合越来越娴熟,从维护联合国核心地位到反对单边制裁,从反恐合作到网络安全。这种战略协作不是针对第三方,但对企图破坏国际公平正义的力量形成了有效制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