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拥有主持人、演员、歌手光环的曾宝仪,大家都知道她也是香港电影教父曾志伟的女儿,但显少人知道,她出生在一个极其特殊的“非典型家庭”。
那时,年仅19岁的曾志伟为了圆自己父亲的一个心愿,娶了18岁的王美华。
王美华婚后生下了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就是曾宝仪。
可是,即便有了孩子,曾志伟依然没有收心,和各种朋友混迹一起,时长通宵不回家。
三年后,这段潦草的婚姻结束了,王美华一下从曾太太的身份变成口袋只有500港币的单亲妈妈,她根本没有能力去照顾两个女儿,于是母女关系就此断层,曾志伟为了打拼电影事业更加照顾不了,父女关系也断层了。
曾宝仪和妹妹就这样,被送到了台湾的爷爷奶奶家生活。
父母亲离异,各自又重建了家庭,生下了孩子。
曾宝仪两姐妹成了这个大家庭中的边缘人物。
缺乏母爱、父爱的曾宝仪会害怕独处,会焦虑,她渴望父爱,坚持给曾志伟写信,一个礼拜或是两个礼拜写一封,维持了四五年的时间,但却从未获得一封回信。
但她依旧坚持,她学习上铆足了劲,睡得比别人少,玩得比别人少,只为考得好的成绩,在高中毕业时能让父亲来看她。
“一种宛如标准作业程序的人生”,曾宝仪曾这样形容自己。
她生命里总有这种惶惶,认为自己必须很努力,才能获得并抓紧什么。如果考第二名,她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她担心自己不够好,不够被爱。
面对母亲,她会有不理解和埋怨,她不能理解生她的母亲为何会抛下她和妹妹不管,18岁前,她和母亲的关系就是“不熟”和“陌生”。
但可能因为是长女,她始终对父母秉承着一份责任。
在成为台湾省家喻户晓的主持人时,她的母亲刚回到台湾,一无所有。
为了帮助母亲,她拉着她和自己共同主持节目。
但在近距离的接触下,曾宝仪发现,母亲会在录影时情绪失控,在闹脾气时把自己拉黑。
对此,她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她有责任感去帮助母亲,但因为童年母亲的缺失,如今母亲的情绪不稳定,让自己倍感烦恼和苦闷。
那些被世人歌颂的亲子关系,在她的人生中通通没有出现过。
曾宝仪发现,父母是她非常大的人生功课,原生家庭是她一个很大的卡点——“被遗弃的感觉”像幽灵一样缠绕着她。
20岁那年,她的男朋友考上研究所,曾宝仪第一反应是极大的沮丧,认为对方功成名就之后,一定会丢下她。
30岁的某个晚上,两个弟弟决定要去夜店玩,不想带上她,她大哭,“觉得被弟弟们丢下了”。
40岁左右,曾宝仪和感情稳定的恋人在两地出差,午夜惊醒,她出了一身冷汗,觉得对方回来以后一定会和她说分手,惶惶不知所措。
直到她最为亲近的爷爷去世,直到她在荷兰看完《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直到她获得金钟奖综合节目类最佳主持人奖...
有一天,她在看一本冥想的书,看着看着,她就哭了,“这些年,我怕过得很用力,我和自己说,可以了你已经很努力了。”
她和父亲一起参加《极速前进》,曾志伟攀登古城墙,体力不支,他对曾宝仪说,“女儿,我真的爬不动了,对不起。”
作为惩罚,搭档曾宝仪被扔进了脏水池,后来患上了骨盆腔细菌感染。她从水里爬上岸后,哭得不能自已,不是出于身体上的损伤,“那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听到他说对不起。”
从那时起,她开始努力地脱去原生家庭覆盖在她身上的沉重外壳,努力撕去身上的标签,努力在成为只属于自己的“曾宝仪”。
她在一篇随想中写道:“为什么我们要在心里画下一道又一道看不见的线,局限了自己?……那些我们可能遗忘的美与信赖,都在看似泥泞不堪的人生里、活生生的人生里。”
突破卡点后,她对自我成长的课题有了更多的注解,在亲密关系中也变得更加松弛。
人生路上总是充满了卡点,对于拥有童年不幸的人们来说,原生家庭可能就是我们第一个的卡点,这个卡点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让我们余生都被它困住,感到挫败、焦虑、痛苦,最后越过越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