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历史中,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无疑是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其不但标志着唐王朝的由盛转衰,还留下了许多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不断被后世文人所提及。 安史之乱作为一场军事叛乱,原本是彻底的政治事件,但随着杨贵妃在马嵬坡的香消玉殒,让这个故事又多了些传奇色彩。

《资治通鉴》中更有“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的记载。 这让人们对安禄山的起兵动机有了新的看法,但这段文字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却没有提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安禄山和杨贵妃作为天宝年间左右政局的关键人物,他们的事迹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的记载较为全面,但关于两人的互动却鲜有提及。 在这两部史籍中,只记录了安禄山自认为杨贵妃之子的故事。

据记载安禄山当时在进入长安后,曾经向杨贵妃表示要做她的儿子,并得到了杨贵妃的同意。 之后每次安禄山入宫,他都会先向杨贵妃请安,之后才拜见玄宗,唐玄宗一度为此感到不快,但安禄山解释说胡人的生活中都是先拜母亲再拜父亲,唐玄宗这才释怀,还重赏了安禄山。 这件事在后续的《资治通鉴》等史书中都有记载,因此被视作信史,要知道安禄山比杨贵妃整整大了16岁,其自认为杨贵妃儿子的行为确实令人大跌眼镜。

不过换个角度考虑,安禄山作为当时国内最有权势的军事将领,其在过人的军事才能之外,政治智慧也非常突出,他非常善于通过贿赂或巴结大臣构建关系网,这也是他能够平步青云的重要因素。 除了杨贵妃和其兄长杨国忠之外,安禄山还曾经巴结过重臣李林甫,因此其做出这种行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而当时杨贵妃是唐玄宗身边最受宠的红人,能够得到杨贵妃的认可,就能够提高自己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安禄山自然不会放过这条捷径。 因此笔者认为,其先拜杨贵妃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政治作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唐代正史的记录中,安禄山更多的是把杨贵妃当作一种政治工具,两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瓜葛。 但到了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时候,杨贵妃和安禄山之间却突然多了些不明不白的事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在史学研究领域一般被等同于正史,这都是因为司马光在史料选择上的审慎态度。 但在安史之乱前后的记述中,司马光却加上了很多不见于正史的细节,且没有留下真实性待定的批语,这在《资治通鉴》全书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资治通鉴》中补充的情节大多是关于安禄山和杨贵妃的亲密关系,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贵妃洗儿”一事。 据记载有一年安禄山生日过后不久,其便被杨贵妃召入宫中,作为母亲的杨贵妃想要效仿当时的母亲给自己的“儿子”做一次洗礼。 安禄山听到这个荒诞的要求后也没有抗拒,反而从容地脱掉了身上的衣服,将杨贵妃赐予他的绸缎披在了身上当作婴儿的襁褓,之后还接受了杨贵妃的洗礼,这引得后宫众人哄堂大笑。 正在附近走动的唐玄宗听到了后宫的笑声,于是叫来宫女询问情由,得知真相后他也赶来观看这场独特的洗礼仪式,在洗礼结束后他还重赏了杨贵妃和安禄山。

而且自此之后,安禄山可以没有任何阻拦的进出后宫,甚至经常和杨贵妃一同用餐,还偶尔留宿宫中,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丑声闻于外”,但唐玄宗却对此不以为然。 从《资治通鉴》的用词上,我们可以认定,这些补充的情节受到了当时文人学者的普遍认可,也让人们对于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浮想联翩。 虽然书中最多只提到了“丑声”,并没有给安禄山私通杨贵妃一事盖棺定论,但这对民间文学的发展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导致安禄山和杨贵妃文学形象发生巨变。

在讨论《资治通鉴》问世后的影响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 唐代笔记文学和野史中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形象变化。 唐代姚汝所作的《安禄山事迹》,是我们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历史事件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在针对安禄山起兵原因的描述中,他写下了“由是,禄山心动。及动兵,闻马嵬之事,不觉数叹”的语句。

这段文字将安禄山对杨贵妃的喜爱明确表达了出来,甚至还将其作为安禄山兴兵反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当安禄山听闻杨贵妃魂断马嵬坡之后,还出现了短暂的茫然,由此可见其对杨贵妃的用情之深。 本书作为第一次提出安禄山对杨贵妃存有私情的作品,并没有关于两人存在私通行为的记述,安禄山对于杨贵妃的喜爱,也能够得到读者的广泛理解,因此没有对二人的形象产生太大的影响。 在晚唐时期的笔记文学中,有不少安禄山受到唐玄宗和杨贵妃宠爱的内容,但对于杨贵妃和安禄山的私情却没有提及,即使有很多关于杨贵妃的艳情描写,男主人公也均是唐玄宗,这也符合《长恨歌》等作品中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深情的描写。

直到宋代初期,情况出现了变化,杨贵妃和安禄山之间的故事开始变得丰富。 其中秦醇的《骊山记》对后世影响最大,该笔记文学记录了唐代守宫使后人描述的故事,其中包括安禄山在洗儿仪式上抓伤杨贵妃胸部,唐玄宗竟然不以为忤逆,反而和他一同作诗咏乳的事情。 以及安禄山在起兵时告诉部下自己此战不止为了除掉杨国忠,还要“并见贵妃叙吾别后数年之离索,得回住三五日,便死亦快乐也。”这段话在当时的民间广为流传,因此唐军才逼迫唐玄宗处死了杨贵妃。

《骊山记》中的这些情节较为离奇,且充满了香艳的描写,这让其在宋代迅速流行,加之这种说法和民间文学鼓吹的“红颜祸水”等概念十分契合,便逐渐转变为民间文化的主流。 我们也可以大胆猜想,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也受到了这些笔记文学的影响,这才在严肃的史书中,加入了两本《唐书》中不曾出现的桥段。

在宋代《骊山记》等作品流行开之后,文学作品中安禄山和杨贵妃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在很多明清时代的小说中,他们二人经常成了君主荒淫,或者男女私通之事的开场白,比如在《喻世明言》中就有这样的段落: 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之色,春纵春游,夜专夜宠。谁想杨妃与安禄山私通,却抱禄山做孩儿。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安禄山和杨贵妃的故事成为了很多小说作者加工的对象,他们在书中对两人之间的奸情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甚至还凭空设置了多场唐玄宗“捉奸”的桥段。 这都是为了满足读者们的猎艳心理,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上极受欢迎,但文字质量却粗鄙不堪。

与此同时,这种描写方式也让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的性质发生了转变,人们开始忽视当时唐朝政治经济方面存在的弊端,反而将个人情欲当作战争的主要因素,这让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甚至将小说当成了正史。 清代时,更是出现了通篇艳词的《玉妃媚史》等小说,将安禄山和杨贵妃之间的奸情作为主线,这种书的流行,让曾经被视为忠贞爱情代表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沦为了笑柄。 清代戏曲作家洪晟对于这种情况感到痛心疾首,于是其潜心创作了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古典戏剧代表作《长生殿》,这才稍稍扭转了人们对于杨贵妃的错误印象。

笔者认为新旧《唐书》中对于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描述,是更接近于史实的,杨贵妃对安禄山来说,只是其博得唐玄宗信任和喜爱的工具。 但在宋代之后,随着儒家学说的复兴和理学的兴起,女性的地位一再降低,这让她们成为了很多历史事件中的“背锅侠”。 杨贵妃和安禄山的私情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人们会因此将安史之乱的发生,全部怪罪到杨贵妃的头上,即使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 随着杨贵妃红颜祸水形象的逐渐确立,民间文学对于杨贵妃的诋毁和丑化也开始出现。 这对于杨贵妃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安禄山也从枭雄变成了一位痴情人,这对于人们了解历史真相是极为不利的。

作为官方编修的史书,《资治通鉴》对贵妃洗儿等内容的采录,怕是要为这些后果承担主要责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