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许多动物如牛、羊、马等的幼崽在出生后不久就能独立站立和进食。例如,一些小动物在出生后的7到15天内就能适应环境,甚至小象也能很快跟随群体迁移。这些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幼崽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需要通过躲避行为来提高生存率。然而,人类婴儿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科学家们对此感到困惑:为什么原始人类没有因为婴儿的啼哭声而灭绝?

当人类婴儿出生时,他们需要至少五个月的时间来逐渐适应,这期间他们会不断哭闹,缺乏独立行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依赖于长辈的照顾。直到婴儿接近一岁,他们的行为才开始变得“正常”。婴儿的哭闹不仅因为饥饿、热或冷,甚至父母短暂离开也会引发他们的哭泣。在现代社会,这种行为可能不会引起太大问题,但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常常被猛兽围攻,婴儿的哭声很容易吸引这些猛兽的注意。

尽管如此,原始人类最终成为了地球的主宰。那么,他们是如何克服“婴儿啼哭声会引来天敌”的难题的呢?当非洲的森林逐渐变成草原,南方古猿不得不从树上转移到地面生活。失去了森林的保护,他们一度面临猛兽的威胁。为了提高生存率,他们选择了直立行走,这不仅增加了视野,使他们能更早发现天敌和食物,还降低了能量消耗。然而,直立行走也带来了新问题:古猿的盆骨较宽,导致行走不稳,且速度不快。随着时间的推移,直立人的盆骨逐渐变窄,但这也使得婴儿的头颅变大,增加了难产的风险。

在古代,女性在分娩时面临极大的危险,婴儿的头颅难以通过狭窄的产道。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妊娠期本应是20个月,包括10个月的孕期和1年的幼儿发育期。但为了解决生育难题,原始人选择在10个月时将婴儿提前出生,这时婴儿的头颅较小,生命体征也较为稳定,适合在外界环境中成长。

尽管解决了生育问题,原始人依然缺乏快速奔跑的能力、锋利的爪子和强大的咬合力。在这种环境中,婴儿的哭声似乎成了他们生存的障碍。然而,现代研究显示,原始人通过特定条件下的哭声来提高生存率。当父母抱起婴儿时,他们通常会停止哭泣,这种行为模拟了母胎环境,让婴儿感到安全。因此,只要父母抱着婴儿,他们就很少哭泣。那些不分场合哭泣的婴儿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了。

随着火焰的使用和工具的制造,原始人逐渐获得了自保的能力,甚至开始猎杀猛兽。婴儿的哭声从最初的“猎物”标志,逐渐转变为“危险”的象征。当原始人能够在荒野中站稳脚跟时,婴儿的哭声不再是一种威胁,反而成为了他们生存的一种保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