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19日讯(通讯员 谢助民 李文杰 李焕云 记者 左伊杨)“24小时不间断抽水,让青蛙炎热酷暑降温度夏……”暑日高温,连日来,东安县大庙口镇白沙村党支部书记凡卓远和来自重庆市的移民杨志华来到官田稻蛙养殖基地查看稻蛙用水情况。

杨志华原是重庆市忠县人。2002年,16岁的杨志华跟随父亲搬迁到白沙村后就南下务工,2019年返乡,在党的移民政策关怀下,杨志华大胆“做梦”闯新路,通过发展生态稻蛙共养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带头人。

不破不立,亩产15公斤变1500公斤

返乡后家里没有经济来源,杨志华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寻找创业路子。在调研中,杨志华看中稻蛙共养生态产业,但又害怕创业失败,在移民部门的鼓励下,杨志华流转12亩田地,引进优质青蛙种苗,开启生态稻蛙共养创业。

“创业初期,刚孵化不久的幼蛙突然出现大面积死亡,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杨志华介绍,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闻讯后组织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到养殖基地找出病因,是连续雨水灾害滋生细菌,幼蛙患上多种疾病所致。2019年,基地除稻谷外,青蛙仅收获150公斤,亩平15公斤。缺技术、少经验给了杨志华当头一棒。“创业失败,怎么办?”

正当杨志华着急万分时,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通过实地调查灾情后,及时安排3万元的救助资金补购了一批种苗,帮助他渡过难关。杨志华吸取教训,一边走出去拜师,一边请本地师傅到蛙田实地指导,还主动参加了全国黑斑蛙养殖交流会,系统学习养蛙专业技术。2020年,杨志华每亩稻田除稻谷外,亩产青蛙1500余公斤,首次实现量质双升。

“生态稻蛙共养产业能够成功,一方面,有移民好政策引路,当地热情帮扶,另一方面,个人还要敢于‘做梦’……”杨志华说。

不甘落后 三峡移民变新型农民

“在白沙种出来的稻谷,养出来的青蛙,品质不错,市场看好。”杨志华对自己的选择更有信心。

2020年夏,杨志华欲加大投入,但捉襟见肘。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及时为杨志华申请了种苗补贴,还为蛙池建设配套了引水、排水沟渠,硬化了池子,搭建起围网和天网,让基地建设走上正轨。县里还先后安排他参加湖南省移民养殖技能培训和东安县致富带头人培训,让他的养蛙专业技术更为扎实些。

“当地服务好,让我能够顺利在他乡创业成长,一种‘人在东安,更加心安’的自豪感悄然而生。”杨志华说。以前,杨志华没有想过自己在东安创业会成功,“更没有想到当地真心把移民当自家人。”在杨志华心里,自己已是东安的一份子。

2021年下半年,杨志华在邻近官田村流转田地30余亩,建设第二个稻蛙共养基地。为带动其他移民户共同发展,杨志华成立了茂宏生态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稻+青蛙、泥鳅、禾花鱼、田螺”套养专项攻关,想通过创办生态立体农场,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共同致富。

当年夏天,东安遭受了旱灾,在县、镇帮扶下,杨志华稻蛙基地新建了引水、排水沟渠,蛙场未受多大影响,稻蛙收入可观。

“短短几年,小杨从种养小白成长为带动乡亲们发展生态农业的新型农民、致富带头人。”大庙口镇分管领导介绍。

在杨志华的带领下,目前,当地的生态农业产业规模越做越大,效益看好,仅大庙口镇每年就新增生态农业产值5000余万元。

不亦乐乎 移民搬迁地变幸福家园

走进杨志华家里,处处透着喜气,孩子勤奋好学,夫妻一心创业,生态种养事业风生水起。

“20余年来,杨志华的房子略显陈旧,县里今年专门安排了三峡移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帮助移民户提质改造人居环境。”凡卓远介绍。

“那我也得要跟上步伐,把老房子翻新下!”杨志华表示。

“今年县里帮助提质改造人居环境,那我们生活更幸福了。”杨志华的邻居、三峡移民黎邦贵附和。

“近年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了新的归属感,心安东安,日子舒坦。”杨志华流露。

“这些年,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不管在哪里,时间长了,都是难舍难离的家乡。”娘家在广西的杨志华妻子接过话头。

在东安,越来越多像杨志华一样的三峡移民在东安成长为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市场经营主体或新型农民,成为建设“心安东安”幸福家园的一员。

“22年前,我告别重庆故土,曾经的故乡,变成了梦里的记忆,在湖南,曾经陌生的东安,已经变成了崭新的家园。”杨志华感慨。

谈起下一步的发展,杨志华表示,将运用数字化手段,专业化发展,把生态稻蛙共养产业打造成生态高效品牌农业,带动乡亲们走共同富裕的新“稻”路。

抬头看着杨志华家的对联,“上联:移民移出精气神,下联:搬迁搬出新天地,横批:幸福家园”,正是移民“安居”“乐业”新生活的写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