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都不喜欢当一个电影明星,不管我说什么、做什么,人们总是把我神化了。” 说这话的人是马龙·白兰度,在好莱坞的电影史上,他是最传奇的男星,被人奉若影坛神灵,却又不屑于表演,好莱坞造就了他,他却憎恶好莱坞,一生写满了狂放不羁,可离去时却以最安静方式消逝。他是世人眼里永远的“教父”,口口相传的传奇。

白兰度出生于20世纪初,父亲冷漠刻板,母亲嗜酒如命,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他,自幼叛逆,桀骜不驯,青年时期被要求退学是常有的事,哪怕后来进了军校也没有丝毫改变。可以说,在他英俊的外表下,有着一颗不羁的心。 1944年他步入演艺圈,三年里凭借着一部《欲望号街车》成为剧坛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人们迷恋他的潇洒,沉醉于他的表演之中。而后来拍摄的《码头风云》,让白兰度拿下了电影界的最高奖项奥斯卡金像奖,一时之间,他成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巨星。不过这还只是一个开始,真正让白兰度走上事业巅峰的,是众所周知的《教父》,这部电影让他再度封帝,影片里,白兰度用低沉的嗓音、近乎凝固的表情,教科书式的演技,成就了无法超越的经典。

在事业成功给他带来盛名之外,白兰度也一直负面消息不断,他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让人又爱又恨。从演艺事业上来说,首先,他从来不背台词,最喜欢的就是临场发挥,有时临场发挥都没有,就靠着提词板的提示,如果不是他拥有精湛的演技,每一场电影都超越观众的期待值,没有哪一个导演愿意和他合作的。 其次,他喜怒无常,1954年拍摄《埃及事件》时,因为与女演员发生冲突,一气之下退出拍摄,之后与福克斯公司对簿公堂。这次事件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经过这场官司之后,白兰度的性格变得极端怪癖孤独,甚至与世隔绝,于放荡不羁,傲慢无礼中,变成了真正的“浪子”演员。 在私生活上,他的感情更是一笔理不清的烂账,处处留情,与几任妻子各种纠纷,不断曝光情人和子女,官司不断,甚至债台高筑。

世人对白兰度的所有印象大抵就是以上所述了,可是,这其实仅仅只是白兰度为众人所知的一面而已,在他的狂放之下,是少有人懂得难以理解的落寞。白兰度是率真的而又矛盾的,他率真,面对一切永远具有斗争性——他第二次问鼎奥斯卡影帝的时候,没有去领奖,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位印地安女孩打扮的代表,宣布了他的一项声明:“因为美国印第安人在电影和电视中受到歧视以及最近发生的迫害印地安人事件,他拒绝接受这份荣誉。”他矛盾,对人生充满纠结——“我本可能是另外一个人,只要不是现在的我。”

美国西部时间2004年7月1日,白兰度结束了他颇具争议的一生,他走得很安详,死亡是他做的最安静的事,人们除了知道他离去了,别的一无所知。那大概是他最后的心愿了吧,这个世界他来时璀璨夺目,离去时只想低调收敛,就像他的一生,其实都在追寻内心的宁静,只是求而不得,直到最后时刻,他终于获得了,含笑而逝,收敛了俯瞰的姿态,留下的是人们对他永恒的怀念。他不再狂放是狂放的“教父”,而是真正的马龙·白兰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