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思想体系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时代,于是各种新文化诞生了,这些文化彼此间不断的交锋,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百家争鸣时代。在那段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思想,并且这些思想至今都还影响着我们,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又比如老子的道家思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主流,但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还吸收了其它学派的思想。

一、朱熹的故事 儒学发展到宋代后,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那时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生产力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让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此问题。从历史的发展潮流来看,朱熹的这个观点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的确有效果,同时这也给他留下了一个老学究的形象,其实他的身上也有过不少有趣的故事。有一次朱熹问学生,为何买东西不叫作买“南北”,学生们都不知道,却被一位十岁孩童解出。

朱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十九岁那年就考中进士,不过开局虽然如此顺利,但之后的仕途却过得并不顺利。朱熹一直有着抗击金国的主张,而那时的朝廷,全是一帮主和派,哪怕失去了那么多国土,也不想着去收复国土,只想维持住这个局面。两种不同的主张之下,朱熹过得一直不顺利,他干脆不再致力于仕途,而是专心修学问,写下了不少书。晚年致仕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办学,推动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

二、问题 由于朱熹有能力有名气,他办学的消息一经传出,十里八乡的家长,都把自家的孩子送了过来,而他则来者不拒,只要愿意学,就会将其收下。在朱熹悉心的教育下,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错,远高过于在其它学堂学习的时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得从他的教育方法开始说起,这就不得不提一下那个故事了。有一次朱熹讲课的时候,窗外走过了一位提着篮子的妙龄女子,学堂中的孩子都是少年,他们的注意力瞬间就被吸引了过去。

如果是其他的学堂老师,那时肯定会把教鞭拿出来,好好的收拾这群走神的学生,可朱熹的做法不同,他并没有责骂学生,而是准备从侧面开导他们。朱熹那时去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位女子要去做什么吗?在这群少年们的眼里,这可比读书有意思多了,学堂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大家纷纷展开讨论,有的人说女子准备回家,也有的人说她准备去田里干活,最多的说法还是这名女子去买东西,因为她的手上有一个篮子。

三、孩子的回答 没过多久后,大家的意见统一了,这名女子应该是要去买东西。朱熹见状,摸了摸自己的胡须,又缓缓地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此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给难住了,大家只记得从小就是这么说的,从没有思考过背后的原因。看到学生这个样子,朱熹就准备告诉他们答案,好让这群学生知道学无止境,不能因为外物而分心。正当他准备说话的时候,有一名10岁的小孩站了起来,他说自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朱熹并没有忽视这位小孩,就让他说出自己的观点。小孩沉思了一下,表示: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女子手上提着竹篮,肯定不能装火,否则会把竹篮给烧掉,也不能装水,否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只能装木头和金属,那这名女子就是去买东西的。小孩的回答令朱熹都有些意想不到,他还是第一次听人从阴阳五行的角度解释此问题,因此他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了这位学生,然后告诉了大家自己的观点。 结语: 朱熹的做法无疑是很好的,他在学生分心的时候,并没有选择责骂,而是选择循循善诱,让学生们对学知识产生兴趣,对此我们要多加学习。至于为什么会有买东西的说法,朱熹的解释是这样的:唐朝的时候,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要去这两座市场买东西,而且由于长安汇聚了各国的商人,这里什么东西都能买得到,时间久了,大家就用买东西来替代买商品。 参考资料: 《劝学诗》 《宋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