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2024年1月24日,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中关村举行了首映式。这部纪录片根据最详细的史料,全面回顾了杨振宁在科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深入展示了他的个人成长经历。

据纪录片制作团队介绍,为了拍摄好这部纪录片,他们沿着杨振宁当年求学、工作的足迹,在清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多地探访拍摄,并采访了多位熟悉杨振宁工作生活的科学家和亲朋好友。

就在纪录片首映前,杨振宁的好友陆续来到北京,大家前往清华大学杨振宁住处看望他,这是一栋二层的小别墅。于是,我们看到了杨振宁最新的照片。照片中,杨振宁和翁帆坐在一楼会客厅的沙发上,正在跟来客交谈。

杨振宁夫妇在家中接待客人

尽管杨振宁已经102岁,可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头发没有全变白,甚至比之前更黑了。翁帆虽然48岁了,但气质不凡,两人结婚已经过去了20年。我们可以看到,翁帆明显长胖了,尽显富态,但是一脸疲惫。这是一张充满令人感慨的照片,这说明翁帆和杨振宁婚姻生活稳定。

很多人充满不解,杨振宁回国后为何选择在清华大学定居?如果大家了解杨振宁的生平,就知道他是追随父亲杨武之的脚步。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教育家、数学家,曾长期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

杨振宁和邓稼先

1928年秋,杨武之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拿到了数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回归祖国。次年,杨武之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因为父亲的缘故,杨振宁在清华园长大,他对这片青葱校园有着深刻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当时也在清华任教,结果邓稼先和杨振宁很早就成为了好朋友。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邓以蛰和杨武之还是多年好友,而且两家都是安徽籍。

邓以蛰

查阅资料有这样一段描述,“(在清华大学)邓稼先的家就住对门,两家来往密切。杨振宁与邓稼先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又是同学。一直到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两年后,邓稼先也考取了留美研究生,并在杨振宁的建议下,去普渡大学读研。”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享年62岁。消息传到美国后,杨振宁悲痛不已。当年10月23日,杨振宁不远万里专程回到北京给邓稼先扫墓。当时新华社以《重洋万里隔不断 天窗友情胜兄弟 杨振宁到八宝山为邓稼先扫墓》进行了报道。

事实上,杨振宁对这位老友终身难忘。比如,2022年杨振宁深情地喊话邓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早在1945年赴美留学前,杨武之让儿子牢记两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杨振宁牢记父亲的教诲,虽然身在美国,杨振宁始终关心着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比如1980年,杨振宁在美国成立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其成立的目的就是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深造,这些人后来回国后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那时开始,杨振宁就准备回国定居。2003年9月,杨振宁在沈阳师范大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向外界宣布自己将回国定居,要为清华大学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杨振宁当时是这样说的:

“一年以前,清华大学专门为我盖了很考究的房子。我想搬来有两个理由:一是我希望在清华待的时间多一些,想为清华大学做更多的事情;二是我太太的身体很不好,就医疗条件来讲,总体比照一下,中国要比美国好,比如我在北京给协和医院打电话,一两天就可以看到医生。我现在一生最后的一件事情就是能够帮助清华大学。”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住处

当年10月19日,杜致礼在美国病逝,这时杨振宁的三个孩子早已事业有成。夫人病逝后,杨振宁更加坚定了他回国定居的想法。杨振宁回到清华大学后,他将住处命名为“归根居”,寓意不言自明。

看着清华大学的一草一木,杨振宁思绪万千,他挥笔写下了《归根》一诗: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杨振宁和翁帆

杨振宁回到清华后,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名誉主任。从住在新家的那一刻开始,杨振宁就告诉清华大学领导自己要从事一些教学工作。于是,耄耋之年的杨振宁于2004年给清华大学本科大一新生授课。

2004年11月5日,82岁杨振宁和28岁翁帆登记结婚。两人年龄相差54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争议。杨振宁却不以为然,他说:“再过去三四十年,回过头来看,我们这段感情,只会是一段罗曼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