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色泽纯正的红掌在智能温室里整齐排列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摄(下同)

“种花,怎么一点也不忙?”一年多前,当孟霞刚刚来到上海花卉园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花集团”)旗下的上海鲜花港智能温室上班时,发现这里和自己想的很不一样。自动种植、自动疏盆、自动灌溉、自动分级……偌大的温室如同一座现代化工厂,虽栽种着数十万盆、十几个品种的红掌,但里面空无一人,每天只有几名工人在温室外装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而作为“富民产业”,上海的花卉产业正以智能化、自动化转型为契机,推动花卉生产向现代化农业快速迈进。

“定妆”拍照自动疏盆

种花,可以有多智能?虽已见过千百次流水线的开动,孟霞话语间仍透出浓浓的自豪:“你看,这台机器负责种花,以前要人工装土、挖洞,现在土会自动装好,我只要把花插上去,用手扶一下就行了。”

图说:温室中有数十万盆红掌

记者看到,自动种植流水线开动时,机器会先将泥炭粉碎,再通过传输带运去搅拌加水。随后,上盆装置会自动将搅拌好的泥土填进花盆并冲压开孔。这时,工人将种苗竖直放入孔中,将土拢合抚平,一盆小苗就种好了。“自动上盆机每小时可种3300盆,速度是传统人工的5倍。”温室工作人员刘成介绍。

图说:摄像头会为红掌拍“定妆照”

一盆红掌从小苗到成品,需8—10个月,生命周期中要经过两次疏盆,这个环节也可以交给机器。采访中,一盆盆红掌像开火车般“鱼贯而入”,经过自动疏盆机的摄像头时,每盆都会被拍“定妆照”。根据预先设置好的“高度”和“冠幅”两个参数,电脑自动判断像素数值,并通过传送带上的感应拨杆将大小苗分流后放在不同苗床上。每小时这台机器可间苗2000盆,速度是传统人工的8倍,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图说:自动疏盆机

相同的原理,也应用在“出货分级”环节,只不过参数换成了“花朵数量”和“冠幅”。合格产品通过传送带进入包装区域,不合格的则被感应拨杆“钩”回苗床。“机器每小时能分级1800盆花,速度是人工的10倍。”刘成说。

“凭经验”迈向“凭数据”

走上参观平台,数十万盆红掌在5公顷温室中整齐排列,色彩鲜艳醒目,花瓣大如手掌。纯正的色泽和整齐的“体格”,是如何实现的?奥秘就在智能化温室的恒温装置和潮汐灌溉系统——当花卉产业从传统的“凭经验”迈向先进的“凭数据”,实现标准化、高质量生产也不再是难题。

图说:苗床边的潮汐灌溉系统

记者换上鞋套走进温室,体感立即从室外的40℃下降至25℃。头顶上的喷雾设备,隔数十秒就喷出一股股水雾,风管系统则持续将冷风送进管道,为苗床降温。原来,红掌最怕高温,温度一高就会“褪色”,恒温环境对提升色度非常有效。

苗床边的潮汐灌溉系统,则利用落差原理实现定时给水和施肥。下端的回收槽可以回收多余肥料,再次用作灌溉。“边灌边排”的方式,能保证每盆红掌都吸足营养液,解决传统人工灌溉的瓶颈。

同时,温室外的几个大圆罐持续收集着雨水。雨水通过两套过滤系统处理后,纯净度高的用来高压喷雾,纯净度低的用来灌溉。这种方式既环保节能,又能解决以往灌溉水里夹杂青苔等杂质的问题。

此外,温室中任何一盆红掌,都能在电脑中找到对应的位置、数据和基本信息。一旦温度、浇水量等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告警。

提效减排效应明显

党的三中全会明确,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智能温室的投用,正是新质生产力在花卉产业领域的体现。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模式已吸引全国多家单位近2000人参观考察,对行业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也加快了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为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图说:喷雾系统隔几十秒喷出降温雾气

“温室投产后,解决了花卉生产用工难、用工贵、能耗高、气候恶劣等难题,实现红掌从移栽到分级包装的全自动化生产。”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功茂说,在高品质和高颜值的“加持”下,去年鲜花港的红掌售出数十万盆,销售均价超全国均价50%以上。相比传统温室,智能温室只需1/5的人工即可完成相同工作量,劳动力成本明显下降,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温室在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更显著。张功茂算了一笔账,温室的精准调控使得水电气使用量大大减少,每年光天然气的使用就减少了15万立方米。全年用气用电总能耗合计约115万元,相比传统温室降低近一半。潮汐灌溉系统的循环用水则减少了肥料、农药和水的使用,全年约省下13.31万元。

“下一步,我们准备将另一幢25年前建造的3公顷老温室改造重建,将花卉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进一步推广应用,将花卉品质进一步提升,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张功茂说。

“颜值”变为经济“产值”

事实上,智能温室在上海并不是个例。在崇明,同为上花集团旗下的上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也打造了一处“光明花卉超级工厂”,一座112亩的智能温室正通过物流苗床系统、暖通系统、灌溉系统、补光系统等,帮助“后花博时代”的花卉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本市花卉生产面积约2.6万亩,总销售额超10亿元。全市花卉种植企业、合作社200余家、农户200余户。上海正打造花卉产业集聚区,推动花卉种源创新,持续推进花卉全产业链系列开发,初步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以花事活动为载体,服务产业和市民高品质生活。

如何将美丽“颜值”变为经济“产值”?上海出台的《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将本市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特色花卉研发中心、种源生产繁育中心、花卉交易中心和家庭园艺服务中心。

图说:智能化温室全貌

为此,提升花卉产业新质生产力迫在眉睫,改革的持续深化和技术的创新突破不可或缺。记者获悉,相关部门正通过花卉关键环节科技创新、花卉产业集聚区建设、特色花卉产业支持等,更好助力花卉产业发展。

而对于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而言,深挖花卉资源潜力、放大花卉产业效应或许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不二之选。以上花集团为例,下一步将增强种源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花卉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成立“花卉种业产业研究中心”,高效运作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合作平台,并探索外延并购整合国外顶尖花卉公司。

或许今后,孟霞们将看到更多上海自主研发的新品种,由智能温室走出,走进千家万户。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