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录# 刘备和诸葛亮一相见,就引发了著名的《隆中对》。这个《隆中对》,被刘备集团奉为圭臬,成为他们争夺天下的方案。但是,在这个方案里,并不都是合理的。这里面既有诸葛亮经过周密考察,做出的合理构想。也有着对未来的推测,做出的不合理的空想。这就造成了这个现象,合理的构想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而不合理的空想,给蜀汉政权带来了失败。
在《隆中对》中,主要分为两大步骤。第一大步骤是保有荆益。第二大步骤是分兵两路北伐。一路从蜀中出秦川,一路从荆州出宛洛。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大步骤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基本达成了。但是,第二个步骤,在关羽刚刚实施的时候,就失败了。 这是因为,在这个《隆中对》中,对东吴这个因素没有足够的重视。我们看诸葛亮对东吴的评判,在第一个大步骤中,他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样,就将孙权的势力作为自己的援军,不是把他当作自己的敌人。诸葛亮劝刘备将目光转向荆州和益州,夺取它们作为自己争夺天下的根基。 这个评判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当时的刘备兵不满千,想要去夺取孙权的基业,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依托荆州,依靠刘表的庇护,发展自己的力量,这才有将来的机会。在实力壮大后,先易后难,先夺取荆州和益州为基业,这才有继续争夺天下的机会。
刘备按照这个正确的步骤开始自己的行动。但是,在进行这个步骤的时候,并不顺利。这是因为刘表和他的集团对刘备有戒心,并不是十分支持刘备。而且在曹操南下,刘表病死的时候,摆了刘备一道。刘琮在部下的劝说下,偷偷投降了刘备,竟然没有通知刘备。 得知消息的刘备只得仓皇南撤,但是在他撤往江陵的时候,半路被曹操的铁骑追上,全军溃败,只得东走夏口。《隆中对》的第一个步骤在没有实施的时候就遭到了挫折。多亏诸葛亮和鲁肃的斡旋,刘备和孙权联盟,在赤壁打败了曹操,才使得计划能够继续执行下去。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的部将周瑜直接夺占了江陵。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刘备只得占领了江南的荆州四郡。不过,刘备通过外交手段,终于从孙权那里借得了南郡。接着出兵入川,夺取了益州和汉中,总算是基本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个大步骤。 但是,在实现这个步骤的过程中,孙权的东吴已经发出了强烈的不和谐声音。孙权几次三番的要归还荆州,甚至不惜和刘备兵戎相见。在湘水之争时,两家机会大打出手,最后因为曹操出兵汉中才谈判和解。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按理说,这应该给刘备、诸葛亮敲响了警钟吧?可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对他们似乎没有丝毫的影响。这是因为,在《隆中对》中,在第二个大步骤里,对东吴孙权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外结好孙权”。可是,我们看到,刘备和诸葛亮对这个策略是漫不经心的,没有认真实行。 这是因为,即便是刘备和诸葛亮想实行都实行不了,这个策略是根本错误的。这第二个大步骤是诸葛亮凭空想象出来的,违背了现实的情况,是不合理的。 诸葛亮的整篇《隆中对》里,对东吴的定义就是援军。东吴只是一个帮助刘备成功的地方势力。可是,诸葛亮不知道的是,东吴集团早就定下了“全据长江,北向争夺天下”的方针。东吴和刘备集团一样,都是有着统一天下的野心。而诸葛亮只是把东吴当成一般的割据势力,这就造成了双方的根本矛盾。
在《隆中对》中,刘备集团要占有荆州,作为北伐宛洛的基地。而东吴要全据长江,也自然要占有至关重要的长江上游。这样,围绕着荆州的所有权,就成为刘备和孙权矛盾的出发点。 在刚开始,孙权还有北伐的决心。他将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承担上游的防务。自己则将主力集中在淮南方向,企图夺取合肥。谁知道几次进攻,都损兵折将,没有能够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开始改变自己的策略,企图全据长江,先求自保。 可是,刘备得到了南郡,根本就不再有归还的想法。最后,双方发生了湘水之争,平分荆州后,孙权一时没有了索要荆州的借口。可是,为了自己集团的安全和生存,他下定了武力夺取荆州的决心。
在鲁肃死后,孙权和新任的都督吕蒙达成了武力夺回荆州的共识。于是孙权派人向曹操请降,将军队准备停当,做好了夺取荆州的准备。 由于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的缺陷,他们对东吴定位的错误,使得刘备集团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当刘备夺取汉中后,就忙着进位汉中王,大肆封赏群臣,大兴土木。 而关羽也不等其他人的配合,就发动了襄樊之战。虽然他在战役初期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是没有后援的他也陷入困境。就在这关键的时候,孙权发动了夺取荆州的战役。他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公安江陵。关羽势穷南撤,部下离散,在逃往西川的途中被东吴擒杀。
荆州的丢失,不但使得蜀汉丢失了一支以关羽为首的精锐大军,还丢失了荆州这个战略基地,使得《隆中对》的方略遭到了破产。在后来引发的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濒临到了灭亡的边缘。 这完全是《隆中对》的错误造成的。如果刘备要想夺取天下,就必须对《隆中对》里不合理的方面进行修改,否则是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里面最大的要素就是,必须要让东吴履行它在《隆中对》里的角色。这个角色就是盟友的角色。而这个盟友的角色,就是要让东吴和刘备一起没有怨言的北伐。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只有将荆州还给东吴。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是不愿意将荆州还给东吴的。那么,想要靠“结好孙权”这个办法让东吴听命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能“结好孙权”,那就只有一条路了,就是打服孙权。在刘备占领汉中后,他的军事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孙权的军事实力。在西川,夺取汉中的刘备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至少能够抽出五万人马机动作战。而在荆州,关羽的主力也有四五万人,这样,刘备能够用来对付孙权的兵力就达到十万人左右。 而孙权手中的机动兵力最大也就六七万人。如果双方开战,孙权根本就不是刘备的对手。更何况刘备的手中还有关羽的水军,以及占有上游的优势。
这样,刘备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就是,欲要北伐,必先伐吴。既然东吴野心勃勃,不可压制。那就先下手为强,打消它的野心。如果刘备和孙权开战,孙权是扛不住的。即便是不能消灭东吴,也要对他的兵力以沉重打击,使得它不能干扰刘备的军事行动。 如果刘备能够消灭两三万东吴的军队,一切都会改观。东吴在亡国的情况下,只能向刘备求和。刘备在接下来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方案北伐,这样还有夺取天下的可能。
结语: 东吴将南郡借给刘备,是形势所迫。当时的东吴,独自承担着长江的防务,根本就力不从心。借给刘备南郡,让他承担西线的防务,这才使得自己拥有了一部分机动兵力。但是,这部分机动兵力,成为了日后毁灭刘备的祸根。 如果刘备将南郡还给东吴,东吴的这部分兵力投入南郡,也就对刘备没有了威胁。而刘备不愿意归还南郡,东吴就用这部分机动兵力袭取了荆州。因此,刘备要实施北伐,就必须消除东吴背盟的危险。要消除东吴背盟的危险,消灭东吴这部分机动兵力就是关键。
因此,如果不归还荆州,就必须伐吴。刘备只能从这两条路里选一条。可惜,刘备诸葛亮拘泥于《隆中对》的方针,不知道变通。最后遭到了东吴的暗算,丢掉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