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孙中山先生创办了黄埔军校。这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造就了许多军事政治人才,培养了大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赫赫有名的战将。

黄埔军校自创建以来,便吸引了无数有志之士和爱国青年报考,他们无一不以能够被录取并成为首期学生而骄傲。 黄埔军校一期的入学门槛有多高呢?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前,廖仲恺正式通报了创办陆军军官学校的消息,并希望与会代表介绍青年投考。 对于报考青年的标准,廖仲恺还特意提出:“被介绍的青年必须明白本党主义,且诚实可靠,能做事,方可入选。” 此后,为黄埔军校一期介绍学生的热潮很快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各地的国民党组织纷纷推荐和介绍青年,其中,不乏夹杂私心的推荐人,这也导致一些人并不符合入校标准。 考虑到这一点,军校考试委员会根据廖仲恺的命令,在广州《民国日报》上再次刊登了招生原则,指出“所有考试及审查办法,一以公正无私细密谨严之旨行之,以期选拔优才,无负重托。”

当然,中国共产党也积极推荐和介绍优秀的青年投考黄埔军校。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总书记陈独秀得知国民党在广州创办军官学校的消息后,立即通知在上海的中央局成员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一致决定通知中共各地组织选派党团员参与军校的筹备工作或投考,并推荐有志青年投考。 军校原本拟定的招生名额为324人,但没有想到的是,最后录取的一期学生人数竟然超过了原招生计划的一倍。 黄埔军校一期的入学门槛有多高呢?不仅对成绩有所要求,还对身体也有要求。 首先,年龄要求是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 其次,在学历方面,要求有中学或相当于中学的文化程度,至于身体方面,要求“强健、无眼病、无肺病和性病等疾病。” 最后,要求是中国国民党党员,或能够接受、无抵触本党主义思想的青年。 针对以上要求,又分别有相应的试验。学历方面,考试会按照中学程度出题。身体方面,将按照准陆军体格的标准,测验身长、体重、听力、肺量等。

考试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内容是作文、政治和数学。口试则是了解考生性格,观察考生是否了解三民主义,观察他们的志趣、品格、常识和能力等,以及将来是否有发展希望。 考试要过“三关”,有初试、复试和总考试,设的门槛不可谓不高。 湖南考生蒋先云一举夺冠,以排名第一的好成绩进入黄埔一期。蒋先云是中共早期党员,在校期间是风云人物,与陈赓、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 蒋先云以第一的成绩入学,同样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黄埔师生都曾高度称赞过他,就连蒋介石都称他是“最得意的门生”。 更难能可贵的是,蒋先云还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面对蒋介石千方百计地拉拢和国民党的各种利益诱惑,他始终不为所动。遗憾的是,蒋先云在第二次北伐时壮烈牺牲。 不过,黄埔军校设置的这些考试标准也并非是死的。例如,胡宗南便在体检时不合格,但他还是被特批进入了黄埔一期。 胡宗南中学毕业后,便回到了家乡当起了老师,教授国文、历史和地理。在当老师的四年时间里,胡宗南先后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旅行,这让他的眼界和见识都得到极大增加和开阔,同时也让他不越来越不甘于教员生涯。

于是,1924年,胡宗南来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文化考试和口试对于有着四年教学经历的他来说自然不在话下,然而,他却在“身体检查”这一项上出了问题。 按照体格检查标准,胡宗南的身体只有1.58米,并不符合要求。负责“身体检查”这一项的考官则很有原则,并以身高不够为由将他拒之门外。胡宗南为此磨破了嘴皮,希望考官能够放宽要求,录取自己,但考官始终不肯松口。 胡宗南眼见自己半只脚已经踏进了黄埔军校,如今却要被拒之门外,十分难过。再一想到自己为了报考,克服了重重困难,四处找人求介绍。现在却因身高没有被录取,他当即哭了起来。 凑巧的是,这一幕被路过的廖仲恺看到了,廖仲恺见状,走上前去,问他“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胡宗南向廖仲恺说明了前因后果,廖仲恺听后,鼓励了一番胡宗南后,又写了这样一张纸条: “试验委员会诸同仁钧鉴:浙江考生胡宗南,其志怀远,明白主义。国民革命,急需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点不该拒之门外。敬祈酌考。专此。” 最终,在廖仲恺的帮助下,胡宗南如愿以偿成为了黄埔一期的新生,后来,他也成为了一期学生中的翘楚,成为了肩扛三颗金星的上将。

除了因体检不合格但如愿入学的情况外,还有“冒名顶替”但最终安然无事的。 黄埔第一期招生数量有限,但前去投考的人数却很多,当时,有考生担心自己不能一次性考过,便索性重复报名。这便给了一些考试“冒名顶替”的名额。 湖南考生郑洞国因没有赶上军校第一期的报名,错过了时机,这让他后悔不已。同乡黄鳌见状,犹犹豫豫地说道:“既然郑洞国如此心切,我倒是有个办法,不知道能否一试?” “什么办法?请黄兄快说。”郑洞国急切地问道。 原来,黄鳌因担心自己落榜,便索性报了两次名。但幸运的是,他一次就考中被录取了,这就意味着还空下了一个名额。于是,他便建议郑洞国说:“要不你顶着我的名字去考试吧。” 郑洞国想了想,决定大胆试一试。

就这样,郑洞国顶着黄鳌的名字参加了考试,并被成功录取,考进了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不过,郑洞国冒名顶替的事情很快便瞒不住了。因为他跟黄鳌分在了一队,每次出操点名,点到“黄鳌”时,两人总是同时答到。 这件事更加重了郑洞国的心理负担,于是,他鼓起勇气向区队长汇报了自己“冒名顶替”这件事,并表示:“为了投身革命,事出无奈,如果军校认为这不符合正常手续,我宁愿重新补考入学。” 最后,区队长说道:“你先安心参加学习训练,等待上级处理。” 上级后来也没有再追究这件事,只是让他改回了自己的名字,郑洞国心里的负担也彻底被搬走了。后来,郑洞国成为了国民党中的高级将领,同时也是其中少有的爱国抗日名将。

虽然黄埔军校的学生在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后也被迫分道扬镳,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当初报考黄埔军校时的精神仍然令人钦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