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半年工业、信息软件业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增加值合计首次超过7000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超六成,上拉GDP增速3.4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超六成。北京市经信局发布的这一组数据背后,是北京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人才优势,不断助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诸多要素中,人才是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纵观历史,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每一次生产力飞跃都离不开颠覆性技术的有力推动,而颠覆性技术最离不开人才。

从北京来看,共同建设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布局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是吸引和集聚前沿科技领域优秀青年人才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北京新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共吸引人才2700多名,其中45岁以下的达八成以上。2021年北京地区累计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61840人,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

从科研成果看,北京市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的人才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9部门共同发布《北京市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更是出台16条硬核措施,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领域重点人才队伍、培育平台、发展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

形成青年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北京一靠加紧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空间不断扩大,二靠一系列市场化的引才聚才行动,三靠健全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认定、评价和考核体系,四靠持续破解困扰青年人才的“帽子”焦虑和生活焦虑等问题。比较国内外重点城市吸引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与实践,北京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人才引育留用的有效举措并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北京仍然面临高水平创新人才不足,特别是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匮乏的问题。只有加快破解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烦恼”,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根基。

北京市政协日前面向在京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机会少、学习培训和交流机会少和申报竞争性项目中标率低,是青年人才开展科研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申报、开题、结题等填表负担过重是科研管理需要改进的环节。30%左右的人才希望顺利实现职称晋升、进一步减轻非学术负担。只有针对当前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急难愁盼突出问题,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推进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五项行动,拿出更多突破性措施,才能让北京这棵“梧桐树”落下更多“金凤凰”。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意义重大。为此,不仅要加大揭榜挂帅项目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扩大现有人才和科技项目的普惠面,也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尊重差异化的专业背景、工作性质和成果产出,让不同类型的青年科技人才拥有专属赛道。如此,北京方能在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文/于琛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