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年来,在规则机制、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不断加快加深的要素流动,为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

下午2点,在广东省珠海市一家模块化集成建筑企业的厂房里,一个个初具雏形的模块化独立病房随处可见。当这些房屋模块被生产出来之后,就会被运到香港项目的工地上,由建筑工人再进行拼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

司机何文泽每天都要从香港过来工厂拉货,一件件模块化集成建筑产品从珠海斗门区的工厂装车出发,经过港珠澳大桥,只需要2个小时即可抵达香港。

在科技赋能建筑建造、高效通关大幅缩短交货周期的背景下,珠海工厂生产与香港现场施工同步进行成为了可能。启德新急症医院是香港第一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中建设规模最大的急症医院之一,预计将设有2400张病床,通过模块化集成建筑大幅提高了现场施工的效率,提升了建筑品质和环保性,同时降低了成本。

流动的大湾区:人才和资金“通关”便利 青年创业梦想照进现实

除了物流通达、产业链互补,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和资金的流动也尤为重要。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前海凭借区位、融资、创新政策等多方面的优势,对港澳年轻创业者释放了强大“吸引力”。

位于深圳南山区的一处办公室内,一场新员工见面会正在举行。香港青年张健钢在8年前创办了这家公司,今年毕业季,他又招聘了几名同样来自香港的研发人员。

王禾是张健钢最近新招聘的算法工程师,和他一样的半导体相关人才占了公司研发人员的一半以上。对于助听器产品来说,算法和芯片可以说是绝对的核心技术。

芯片一度严重影响公司产品的落地,而在大湾区,张健钢最终找到了合适的供应商,如今已是他们合作的第五个年头。比张健钢更早一些,2009年,王亚斌所在的企业就将部分半导体业务搬到了深圳,在他看来,大湾区可以说是他们生产、获客的最佳阵地。

广东深圳博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斌称:“作为产品的供应链,粤港澳大湾区非常完善。我们多接触一些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可能对我们产品就是一个提升。”

2023年8月,张健钢企业总部所在的深圳前海推出了“前海港企贷”,合作区内符合条件的港资小微企业可以更便利地获得境外融资;2023年12月,《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也成为全国首部区域性投资者保护立法。

7月10日,港澳永久性居民中的非中国籍人员也可以开始申请来往中国内地通行证件,这让张健钢企业的多名外籍员工可以更方便地从香港分公司来总部交流,开启“双城生活”。

张健钢的梦想在大湾区“生根发芽”,而现在,他和很多其他“北上”创业的香港青年一样已经定居深圳。

广东深圳音科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健钢称:“以前有人会问我从哪里来?我就说我从香港来。现在我觉得我会跟别人说我是从大湾区来,因为我感觉这里不仅是我们办企业的一个最适合的地方,更是我个人生活的一个新家园。”

流动的大湾区:创新机制体制 促进粤港澳三地要素跨境流通

货物、人员、资本、数据及科创要素跨境流动更畅通,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大湾区在互联互通方面还有哪些创新?这些创新机制又带来了怎样的成效呢?继续来看。

7月25日,珠海市场监管局、粤澳工商联会在澳门正式举办涉企服务一体机启用仪式。未来,澳门投资者如果想在珠海开办企业,只要通过使用这样的一体机,不用离开澳门就可以打印营业执照、许可证,免费刻制印章,十分方便。

除了粤港澳三地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在“软联通”方面,深港账户通、汇兑通、融资通等跨境业务也在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已超11.57万人。跨境职业资格认可持续推进,累计已有超3900名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执业,人才流通更顺畅。此外,粤港澳三地还共同发布了食品、中医药、交通、物流等领域110项湾区标准。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硬联通”也持续升级。2023年,“澳车北上”“港车北上”先后落地实施;上个月,深中通道正式开通,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不断扩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肖耿称:“大家都在考虑怎么能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是探索怎样能够充分利用两边的优势,比如香港的机场在东莞有一个营运中心,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如果人才可以自由选择,中间生产力的释放非常大。”

来源:央视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