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唐朝初年一共有两个和亲公主,一个是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一个是嫁到吐谷浑的弘化公主。 有一天,这两个唐朝姑爷家族掐起来了:吐蕃占领了吐谷浑,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与妻子弘化公主向唐朝求援。 这事要从唐高宗年间名将裴行俭说起——因反对唐高宗的后宫武昭仪(即后来的武则天)上位,他被排挤到西域任安西都护,直到总章二年(669年)被调回京城。 同时,由于唐朝连年忙于对高句丽用兵,就在这一年,吐蕃抓紧名将离任的机会,乘虚而入。 当时的吐蕃以赞悉若为大相,由其弟论钦陵率军驻扎吐谷浑。这两兄弟是当年著名的迎亲使者禄东赞之子,藏文名字应该是噶尔·赞聂多布和噶尔·钦陵赞卓。吐蕃的政务九大臣中设置大贡论之职,所以“论”严格讲是对曾任此职的论钦陵的尊称,并不是论钦陵名字的一部分,他担任此职也是将近二十年后的事了。
吐蕃显然不满足于统治与唐朝的缓冲地带吐谷浑;总章三年(670年),论钦陵又率40万大军攻占了安西四镇。 这下唐朝坐不住了,以曾“三箭定天山”并在灭高句丽之战中立下奇功的名将左卫(一说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一说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领军5万(一说10万,下文会说到为什么是5万)反击,不仅要收复失地,还要让吐谷浑姑爷复国,甚至还有更胆大的企图,逻娑就是拉萨,唐朝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等于指望他趁吐蕃出兵在外国内空虚,直取吐蕃首都!
唐朝先前已遣大将阿史那忠在西域领玉河军救于阗,这时又以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牵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与薛仁贵遥相呼应。 奏凯 薛仁贵的计划是拿下吐谷浑,让吐蕃和安西分开。 即便如此,5万对40万,看起来仍然简直是以卵击石的死亡任务。而且,也不是所有5万军队都是投入战场的,下文分解。 薛仁贵就带着这样的任务,率军经过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到了青海湖南的大非川(大河坝河流域,一说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的切吉旷原,其具体坐标的辨析详见谢全堂《试论唐蕃大非川之战》)。他留下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说: 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 丢下辎重,是为了轻装奔袭。 为客场作战做足了功课的薛仁贵在河口(今青海省玛多县)大败吐蕃军队,“数万吐蕃人死伤籍枕”,并得到牛羊万余头,更乘胜进占乌海城。 名将果然不同于凡人。 溃败 但郭待封却不干了:只许你在前方立功吗?我还是开国名将烈士郭孝恪之子呢。 薛仁贵对郭待封的多次言语冒犯,更加剧了郭待封的逆反心理。 本来按薛仁贵的安排,大非岭上是理想的安营扎寨之所,郭待封只要安排手下两万人扎两个营寨放置辎重就行了,远离战场自己还安全呢。 但这时候,他选择不服从军令,擅自率后队跟进。 按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就有3000辎重兵,所以薛仁贵的5万大军当有1.5万辎重兵,此时都在郭待封的手下,郭待封还有5000看守辎重的战斗军队。如果是10万大军,辎重兵当有3万。 郭待封跟进就跟进吧,却又没跟进好,没和薛仁贵主力会合。 这下,正中敌军下怀:以逸待劳的薛仁贵并不是理想的作战对象,但以其轻装奇袭可以判断其辎重没有跟上,所以论钦陵的目标,就是唐军的辎重。 这一战,吐蕃虽然有40万大军,但已经接近极盛时全国的常备兵力,显然混杂了大量外人,如吐谷浑人。吐谷浑国内亲吐蕃的人本来就很多,这也使得吐谷浑成为了吐蕃的后勤所在,也成为了吐蕃的主场。
吐蕃军以20余万军队发起攻击,并且可能取伏罗川和伏俟城两个方向绕开了乌海,直扑郭待封所部! 因为郭待封的行动超出了自己的预期,薛仁贵分身乏术无暇相救,于是这一战,“待封军大败,还走,悉弃辎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了辎重,这仗还怎么打?更要命的是,这些辎重不但自己不能用了,还便宜了敌人。薛仁贵眼睁睁看着自己立下的flag成了事实。 这一战虽然名为“大非川之战”,但实际上决胜的地方还是乌海。薛仁贵被迫放弃乌海,退保大非川。
唐军出发地鄯州位于河湟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几个主要战场,大非川海拔3250米,乌海海拔4000米,河口海拔4240米,对战马很多、装备精良的吐蕃骑兵来说是主场,而对唐军来说,还需以克服高原反应为上。
吐蕃军与唐军对峙到八月,论钦陵等候主力集结后,指挥40余万大军发起进攻。无险无粮的薛仁贵虽然顽强抵抗,最终仍然难免全军溃败,被迫与论钦陵约和而还。薛仁贵叹息道:
今年岁在庚午,军行逆岁,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
然而邓艾死在甲申年,所以薛仁贵的重点不在干支纪年,而在败军的原因,至于是怪星象不好、怪自己大意还是怪队友坑爹就只能有劳各位看官自己分析了。
影响
这一年,吐蕃军占据了青海西部、安西四镇,唐朝被迫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拥有丰美水草的吐谷浑亦被吐蕃彻底吞并成为军事给养地。这也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薛仁贵、郭待封作为直接责任人,都被免官为民,而且因为薛仁贵的离开,高句丽又发生了叛乱;但是,此后,吐蕃军势削弱,再不复咸亨元年初入侵西域的势头,于阗王伏闍雄更凭借自身力量驱逐吐蕃势力受到唐朝封赏。可见论钦陵此战调动了西域的军队,最后即便如此,肯和薛仁贵讲和也暴露了他的胜利其实并不那么酣畅淋漓。也有说薛仁贵等仅以身免还能议和不合常理,怕是被俘获释的掩饰之辞。
675年,唐朝再次控制安西四镇,虽然一度于687年废置,但692年大破吐蕃军后再次取得控制,并在龟兹重置了安西都护府,此后长期控制安西。
然而,大非川之败影响深远,此后失去了缓冲区的唐朝便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西域抵御吐蕃,直到8世纪中期的安史之乱后,终于难以为继……
参考
谢全堂. 试论唐蕃大非川之战. 《 青海社会科学 》 , 1991
卢亮华. 浅论唐蕃大非川之战. 《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9
于程琳. 由大非川之战看唐高宗时期的唐蕃关系.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 2013
格桑多杰. 由大非川之战解读高宗时期的唐蕃关系. 《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 2014
郭德茂. 大非川之战提升了决战地安西四镇地名知名度. 《 中国地名 》 , 2012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