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清宫剧的影响,大家或多或少对“木兰秋狩”这个词有所耳闻,特别是受“小燕子”“紫薇”“尔康”“皇阿玛”之类的影响,“木兰秋狩”都快成了个谈情说爱的地方。本期文章,就来着重聊一聊“木兰秋狩”的故事,拨开历史的迷雾,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木兰秋狩”,也称木兰秋狝、木兰秋猎、木兰秋围,“木兰”一词出自满语,意为“哨鹿”、捕鹿,原本是满清皇室秋季的围猎运动。满清以渔猎起家,1644年入关后,逐渐汉化,但历任满清皇帝吸取当年鲜卑、金国全面汉化导致本族迅速衰落的教训,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每到秋天就组织八旗亲贵进行狩猎活动,在狩猎中训练骑射本领,强化部队的战斗力。随着清廷在关内统治的逐渐稳固,战事的减少,“木兰秋狩”又成为了皇帝检阅八旗军队战斗力的有效方式,“木兰秋狩”也成为了大清帝国最高级别的“军事演习”。

康熙时代,当年叱咤风云的八旗名将和勇士相继凋零,以至于在险些颠覆大清帝国的三藩之乱中,清廷只得启用绿营兵为平叛主力,如赫赫有名的河西四汉将张勇、赵良栋、孙思克、王进宝。三藩之乱后,康熙痛定思痛,开始重新整饬八旗,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抓训练,康熙结合“木兰秋狩”,每年都要组织八旗到木兰围场进行骑射训练,使八旗官兵既习骑射,又习劳苦,以恢复八旗官兵传统的骁勇善战和醇朴刻苦的本色。在康熙的努力下,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再次回归,后来在康熙三征噶尔丹(准噶尔汗国)、二征雅克萨(沙俄帝国)的战斗中,八旗以自己强悍的战绩证明了“木兰秋狩”是成功的。 除了在木兰围场进行常规的军事演习外,康熙还经常在此接见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以及西藏的王公大臣,用清军盛大的军容,威慑着边疆地区可能出现的狼子野心。

雍正时代,因为雍正皇帝不擅长骑射游猎,再加上这一时期,清廷的主要重点在内政改革上,即雍正新政,“木兰秋狩”也就暂时被搁置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皇帝去世,25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位,是为乾隆皇帝。乾隆不像父亲雍正那么拘束严谨,更像祖父康熙那般洒脱,乾隆上位时,满清已经入关90年,天下承平已久,宿敌准噶尔汗国也与清廷签订了停战协议,在长期和平下,八旗的战斗力迅速衰落。乾隆看到了危机,于是恢复了“木兰秋狩”,从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年,乾隆举行了40多次“木兰秋狩”运动,几乎每年一场。 除了例行的军事演习外,乾隆还加大对八旗的整饬力度,其中一项就是恢复八旗早期的严酷军纪,凡是作战不力的,不管身份高贵,全部严厉处罚,如大小金川战役中,军机大臣、大学士呐亲,总督张广泗就因为作战不力被处死。乾隆对作战勇敢的将领士兵则是不吝赏赐,如在征缅战争中,一个叫王连的普通小兵,就因为作战勇猛,率先登上缅军城头,被乾隆破格提拔,从一个小兵连升7级为三品游击将军。在乾隆的“制度激励”下,八旗再次焕发生机,并成就了乾隆的“十全武功”,缔造了冷兵器时代最后的神话。

嘉庆元年(1796年) 正月,乾隆退位,自称太上皇帝。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于养心殿逝世,终年八十九岁,嘉庆皇帝亲政。乾隆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大清帝国也从此进入了他的晚年时光。嘉庆皇帝和后来的道光皇帝,没有乾隆的雄才大略,更没有乾隆时代的强大国力,帝国的各项指标开始全面衰退,“木兰秋狩”也沦为了一项可有可无的“鸡肋”。嘉庆时期,嘉庆曾试图重新恢复“木兰秋狩”的荣光,结果发现八旗早已暮气沉沉,嘉庆无奈,只得作罢。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大清帝国最后一任实权皇帝、31岁的咸丰皇帝去世。而后的同治、光绪、宣统皆以幼年继位,大权出自慈禧太后之手,作为男人们的游戏“木兰秋狩”,也就彻底被遗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