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超出市场预期的力量。

资本向新,产业向质——是资本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窄门,在新的周期转换中,我们可能需要放弃以往的路径依赖,积极拥抱变化,寻找新的突破口。

过去一年,投资行业的周期性特征愈发明显,对于投资行业而言,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坚信价值投资显得尤为重要。2024年,作为股权投资行业“源头活水”的母基金行业,也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母基金设立如雨后春笋,引导基金迈入千亿时代,地方母基金大爆发,这也是国资全面进入产业上下游的一年。在此背景下,国资力量使得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展现出更多的活力与潜力,推动并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崛起。

7月9日,融中2024(第七届)有限合伙人峰会于北京四季酒店盛大举办。由融中传媒、融中母基金研究院主办、融中财经、融中咨询协办。本届峰会以“产融兼资”为话题,融中携手全球财经政要、投资圈和产业界的大咖新秀,共同探讨产业下的创新投资,资本向新、产业向质,与最具创造力的人共同穿越窄门。

会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发表了主题为“如何走出需求不足”的主旨演讲。以下为他的主要演讲内容,由融中财经整理。

认识危害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走出需求不足”。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到了今天,我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遇到了各种各样新的困难和挑战。解决好了这些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就能再上新台阶。

经济增长主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供给,是产业发展,是科技能力、是资源配置效率;另外一条腿就是需求,需求不行,供给能力再强,经济还是没有办法顺利地往前走。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主要的短板不是供给,是需求不足。

不要小看需求不足,也不要把它当成短期的事,需求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对经济带来的伤害可以说是致命性的。需求不足的后果,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没那么直接。

从直接影响来看,需求不足的环境下,价格水平偏低,甚至是通缩,价格水平偏低,企业盈利自然会偏低,政府税收会偏低,企业招聘员工数量是少的,员工工资也会偏低。

同样的GDP增长情况下,如果名义GDP偏低、价格水平偏低,意味着经济增长没有“获得感”,哪怕你经济增长很高,你干了很多活,也很卖力,收入不增长,盈利不增长,政府的税收也不增长,这都是需求不足惹的祸。

需求不足还有一些没那么直观的负面影响,比如现在有一些企业家抱怨营商环境的问题。

为什么营商环境不好?现在对于有些企业来说,摆在营商环境的头号难题是政府欠了企业很多账款还不了。

为什么会这样?过去没这么严重,现在这么严重是因为需求不足带来的发酵反应。需求不足,各个行业的收入水平是偏低的,政府的税收下降得更多,政府收支压力特别大,就会想办法增加收入,欠的钱能拖就拖。

持续的收入、盈利不行、大家对市场的预期就会越来越弱。

曾经有一种说法,需求不足环境下可以把很多不好的企业淘汰掉,以后会变得更好。算也是创造性破坏。这是一种假说,但是研究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在经济不好的背景下,未必是不好的企业,竞争力差的企业先死掉。反而是新成立的企业,一点家底都没有的企业,那些特别小的企业,经不起风浪的企业,这些新企业、小企业,这里面有可能是明日之星,但是躲不过去这一阵就死掉了。

同样的,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最没有竞争力的并不是老员工,最先受到拒绝的是新员工,刚入职或者还在校门的,这个情况下对新企业、小企业是特别不利的,而这些往往是新生的力量。

历史上需求不足的例子很多,特别是对于工业化国家来说,对经济最致命的打击并不是供给能力不行,技术不行,或者生产效率不行,而是严重的需求不足。就比如大萧条,大萧条期间美国经济一塌糊涂,有一半人没有办法正常工作,中产阶级饿肚子,经常有人晕倒,拉到医院检查就是吃不饱饭,一边是牛奶、粮食在地上烂掉,一方面饿了很多人。

还有失去二十年的日本,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面临的增长停滞,这些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也都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可以给经济带来非常大的伤害。

形成原因

为什么会需求不足?

对于做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人答案比较清楚,但是对于社会上的绝大多数是不太清楚的。对大部分人来说,宏观经济学是一门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学问,很容易在这个问题上面认识错误。

最常见的解释就是收入分配问题,钱都去了富人那里,穷人没有钱,在大萧条之前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还有就是营商环境出了问题,民营企业很困难,所以需求不足。

宏观经济学诞生以后,大家对需求不足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质上看,需求不足来自于收入、支出和信贷之间的恶性循环。打个比方,屋子里面有A、B、C三个人,每个人花掉的钱,同时也会成为其他人的收入,每个人的收入决定了会花多少钱。因为某种原因,屋子里面的A突然不愿意花钱了,结果会怎么样?A的支出下降会带来B和C的收入下降,B和C的收入下降会带来B和C的支出下降,B和C的支出下降又会带来A、B、C 的收入下降,这样就形成了收入和支出下降的负向循环。

再想一个更复杂也更贴近现实的例子,屋子里面除了有A、B、C三个人,还有一个名字叫做D的银行,三个人都有银行的存款和贷款,三个加在一起的银行存款数量等于贷款数量。出发点还是A突然不愿意花钱了,结果会怎么样?

与第一个例子相同的是,这会带来收入和支出的负向循环。与第一个例子不同的是, ABC在负向循环中,对未来的盈利预期和收入预期都会下降,不敢举债投资和选择,更倾向于偿还贷款,全社会的信贷规模下降。由于贷款的下降,ABC 加在一起的银行存款数量也会显著下降。越是还钱,全社会的钱越少。上面那个简单版本的例子中,全社会钱的数量不会变化。加入了银行和信贷的例子里面,全社会钱的数量/信贷也会显著下降,而钱的数量/信贷下降会让负向循环进一步加剧。

我们可以把需求不足分为两个内容,需求不足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你口袋里面有没有钱,钱的数量怎么样;第二,花钱意愿是怎么样的,愿不愿意把钱花出去。

大部分人会觉得需求不足主要是大家现在不敢花钱,然而数据告诉我们恰恰相反。

数据告诉我们,比如说我们把2012年-2019年作为一个样本期,2020年比较特殊跳过去,2020年-2021年作为一个样本期,展开一下两个时期的对比。两个时期对比,名义GDP增长速度从9.0%到了4.7%,下降了4.3个百分点。名义GDP可以大致理解为政府税收+企业盈利+居民劳动收入,GDP增速这么大幅度下降,大家一下子觉得没有获得感了。

名义GDP增长速度等于社融增速+(GDP/社融)增速。社融增速代表全社会的钱包增长增速,(GDP/社融)增速代表给定钱包下的支出比例。社融在前个期间15.5%的增长,最近这个时期9.7%的增长,增长速度的下滑程度大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之所以需求不足,最主要原因,是钱少了,每个人口袋里面的钱、银行账户的钱都会大幅下降。信贷下降成为负向循环里面最大的助推器。

需求不足是个独立的问题,这跟你的生产率高低没有关系,跟资源配置没有关系,跟营商环境没有关系,是独立而且是恶性的问题,是负向循环的问题。

如何打破?

怎么走出需求不足?

打破需求不足最核心的就是打破负向循环。这个药方是标准的,但是用这个药方需要很大的勇气。

怎么走出来?需求不足的本质是一种负向循环,尤其是信贷下降。

怎么打破负向循环?面对市场自发的恶性循环力量必须有一种大于市场预期的力量才能把这个势头扭转。

当初日本遇到需求不足的时候,克鲁格曼说过,央行需要告诉市场,“我一定要搞出来通货膨胀”,为什么要这么说,央行要做一个“不负责任”的央行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才能实现好的结果。告诉消费者、投资者,“我们会不遗余力地让你的钱变毛”,改变预期,促进消费者、投资者去花钱。

这个方案在当时面临需求不足的日本看来很可笑,听起来社会公众是不能接受的。这个方案当初也没有被采纳,直到十多年后才重新捡回来用。安倍政府上台以后,日本央行非常明确地宣布了通货膨胀目标,通过零利率、量化宽松这些非常大胆的行动帮助日本经济走出了需求不足局面。

货币政策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财政政策。应付需求不足,财政政策就是多花钱,财政花得越多,市场收入就越多,政府多花钱,非政府部门收入就越多,对支出、增长,改变负向循环局面就会有帮助,力度必须要够,力度不够发挥不了作用。

除了财政货币政策还有两点。一个是稳住房地产,核心在于落实地方政府责任。解决这个问题真正有能力是中央政府,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如果房地产企业还是普遍面临着暴雷的局面,整个市场是没有办法回归正常的。

另外一点就是地方政府化债,这个问题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节奏特别重要,当私人部门都在去杠杆的时候,当私人企业、投资者都在去杠杆,政府就不应该去杠杆了,否则就会形成踩踏。你也去杠杆,我也去杠杆,谁都化不了债,在相互去杠杆、减债,最后收入下降还是大于债务下降,债务越来越还不起。政府什么时候去杠杆最好呢,就是在经济好、经济过热的时候去杠杆。经济冷的时候,先维持现金流,不要暴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