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核研院三位师兄弟

共赴西北核能报国

 

核研院2024届博士毕业生

董雪、杨林清、曹军文

即将背起行囊

分别前往位于甘肃嘉峪关的

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

位于内蒙古包头的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开启人生的下一阶段

 

 

对于董雪、杨林清和曹军文而言

“到西部去”

不是喊口号式的一时兴起

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

 

曹军文

 

面对亲人朋友们的不理解

曹军文总是耐心细致地说明原因

“希望能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更多地结合到工作中去

而那里就是能够

让我发挥自身所长的地方”

董雪

 

早在读博期间

董雪和曹军文所在的

核化学工艺研究室

就已与中核四0四开展了长期合作

 

期间,董雪逐渐明晰了

职业发展方向

并于今年1月份

在博士毕业后正式入职中核四0四

参与项目试验和车间轮岗

杨林清

 

同样选择了中核四0四

成长于华南的杨林清

需要在毕业后

快速适应一个

在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方面

与故乡迥然相异的新环境

即将走入科研设计岗位的他

希望在工作中

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热情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为科研甘坐“冷板凳”

早已成为核能人的日常

“读博期间的大部分时间

是在200号度过的”

“200号”是三位在采访中

共同提及的挥洒汗水的科研基地

清华大学核研院

在核行业内和清华校内

常被称为“200号”

来源于核研院建院初期

在校内的工程编号

董雪在进行实验

 

在位于昌平区燕山脚下的

200号实验基地中

三位同学经常

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测数据

 

其中,董雪很多时候需要

身穿15斤左右的铅衣等防护装备

进行实验操作

最终了取得理想的实验成果

博士在学期间

杨林清以一作/二作身份

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

曹军文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申请发明专利4项

丰硕的成果填充起他们的简历

也记录下他们踏实走过的

每一段科研旅程

杨林清(左一)参与志愿服务

曹军文参与志愿服务

 

学习和科研之余

身为党员的董雪、杨林清和曹军文

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他们说,在服务他人的实践中

深切体会到了“奉献”所带来的

幸福感和成就感

更坚定了自己将爱国奉献

确立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追求

曹军文(左四)与导师于波(左五)

 

“作为清华的博士毕业生

如果我们都不去为国家的发展

做一点事情的话

那这项工作要让谁去做呢?”

曹军文的导师、核研院研究员于波

常以这句话来勉励学生

曹军文说

“导师的教导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是我最后做出职业选择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选择从事核能技术领域研究

我就已经做好了

到偏远地区为国奉献的准备”

清华大学毕业生启航奖金奖答辩现场

董雪以题为

“在戈壁荒滩追寻‘星辰大海’”的报告

回顾了自己受“两弹一星”精神感召

决意扎根西部、学以致用的心路历程

董雪在清华大学2024届毕业生党员大会暨启航出征仪式上发言

 

杨林清则回忆道

“老一辈科学家

不逐名利、为国奉献的事迹

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就业择业期间,我始终感受到

他们的精神在激励着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科研人员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位于北京远郊的“200号”

“建堆报国、建堆育人”

为中国的核能研究

与国防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

 

以董雪、杨林清和曹军文为代表的

 

新一代核能人

 

正怀揣梦想去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为和平与安全的事业贡献力量

曹军文(左)、杨林清(中)、董雪在清华园

据了解

今年,清华大学已有70余名毕业生

前往绵阳九院、中核四0四公司

中核兰州铀浓缩公司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公司等

核领域重点单位

在马兰花盛放的时节

以青春为桨扬帆起航

祝福他们

为祖国核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人民日报综合自清华大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