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一句骂人的话:“手脚放干净点。”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干净了,总是去算计别人,坑害社会,就会被大家排挤,甚至有牢狱之灾。

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干干净净的,做什么都很容易,就是遇到了挫折,也会释然。

污垢就像 一块大石头,压在大家的心坎上,事情还没有开始,就气喘吁吁了。

可见,自带财运的家庭,都是很“干净”的。

01

干净的房子,聚财。

美食家蔡澜说过:“碗尽福至。”

把碗里的食物吃干净了,是珍惜粮食的体现。也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吃多少,装多少。

以小见大,能够把家里的方方面面,都变得干净,那么就没有地方藏污纳垢了。

人们还有一个习俗:“财不入污门。”

每到过年,人们都要送“穷神”。具体的做法,就是把屋子清扫干净,还在门口贴上“福”字。

家里的污垢不见了,穷神就没有地方落脚,因此穷困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初刻拍案惊奇》里,写了一个潘富翁,家住 杭州西湖一带。

有一天,他遇到一个方士,能够炼丹。把银子丢进丹炉里,经过多日的火炼,就会变成 很多的银子。

为了进一步发财,潘富翁把方士请到家里。和方士随行的,还有美丽动人的小妾。

很快,富翁家里建立了丹炉,买了柴火等。

院子里,乌烟瘴气。还有美丽的小妾,一次次向富翁示好。

经过很长时间的折腾,富翁的银子被方士骗走了——偷鸡不成蚀把米。

唐伯虎留下一首诗:“破布衫巾破布裙,逢人惯说会烧银;自家何不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一个打扮破破烂烂的人,帮你就修建一个破破烂烂的炉子,就能发大财?若是能,别人自己不发财,凭什么 帮助你?

脏兮兮的房子里,有脏兮兮的勾当,和发财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把房子收拾干净,住起来舒服,能修养身体,从而更好地去劳动;拒绝脏兮兮的东西,自然就不会被骗了,保护了财富。

02

干净的言行,聚缘。

我们形容那些盗贼,常常用“贼眉鼠眼”这个词语。

事情还没有做,就挤眉弄眼,就使出了一些不干净的套路。难免要被人发现,事后也会被驱赶。

堂堂正正做事,说正能量的话,就什么都不怕了,人也有了底气。

一家人都言行干净,对外的形象就很美好。周围的人,都愿意和这样的家庭相处,人气就涨上来了。

有人气的地方,不仅仅有烟火气,才有财气。

人要吃喝拉撒,这都是财富的根源。

三国时,吴国有一个医生,名叫董奉,家住江西庐山南面。

他本默默无闻,但因治病不收钱,迅速走红。

病人康复之后,到他的家门口的空地,种五棵杏树,作为报答。

几年后,家门口的杏树成林了,还有了杏仁。

董奉对周围的人说:“要杏仁的人,不要花钱买,送我一些米,就好了。”

杏仁变成了米,一部分用来家庭开销,一部分用来帮助穷人。

后人对董奉非常怀念,设立了 祭坛。对于其后人,方圆百里的人,也格外关照。因此,子子孙孙都不穷。

俗话说:“大人有大量,大气有大财。”

言行举止,体现了一个人的格局。

干净的做法,就是在放大格局,一方面不欺诈别人,一方面在帮助别人。善行,在无形之中就放大了。

《朱子家训》中说:“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出门在外,和别人聊天,彬彬有礼;在家里,家人沟通,心平气和。

对别人的行为,第一时间会约束自己,从而把握了分寸;对于家人的行为,出发点一直在“帮助”。

不知不觉,人的自律力也出现了。哪还有什么不能致富呢?

03

干净的念头,聚智。

小时候,看过“小猫钓鱼”的故事:猫一会儿去扑蝴蝶,一会儿去爬树,鱼竿却没有守护,因而一整天,空手而回。

很多人,总是在折腾,但是没有具体方向,因此持续穷困,这是智慧用错的征兆。

晚清名臣曾国藩说过:“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提升自己的专注力,才能成功。

曾国藩家,从爷爷这一辈开始,就选择了读书这条路。

经历十多年的苦读,曾国藩去参加科考,但是失败了。

半路上,他没有了盘缠,就找到一位老乡,也是父亲的朋友去借钱。

他淋着雨,到了老乡家,但是老乡外出了。

在老乡家等了很久,他在堂屋里,一动不动。

他的专注,得到了老乡的肯定,非常愉快地借了一百两银子。

后来,曾国藩考上进士,几个弟弟也在军中,颇有成绩。

把智慧用在一个地方,就意味着“心往一处想”,家庭的事业,就没有不成功的。

在物理课上,有一个实验:用废旧的白炽灯,里面装满水。然后放到太阳下,很快就能聚集一束光,把纸张、稻草等点燃。

“聚焦的力量”有多大,不容忽视。一家人打造一份事业,也就是聚焦的过程。

04

别再抱怨“富不过三代”了,要想一想“富要靠三代”。

现实社会里,农村的爷爷奶奶培养了父母这一辈的人读书,父母这一辈的人走出农村,去城里,把孙辈送到大城市。

爷爷奶奶老了,还帮忙带娃,父母就能轻松走得更远。

创造财运,就是“引来源头活水”。

但是水有两种:干净的水,污水。

干净的水,滋养生命;污水,污染生命。

你家需要什么水?一目了然。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