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致礼
1950年初夏,抗日名将杜聿明长女杜致礼在纽约圣文森学院校园里,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杜致礼刚满23岁,只见她穿着红色大衣,化着精致的妆容,气质不凡,一看就是大家闺秀,不愧为抗日名将的女儿。
这张照片拍摄时,杜致礼已经是杨振宁的未婚妻,两人即将举行婚礼。现在问题来了,杜致礼是如何跟杨振宁结识的?这要从杨振宁进入西南联大读书说起。1937年11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
不久,因为日军对长沙的持续轰炸,这所大学分成三路迁到昆明,改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振宁全家当时也搬到昆明,在父亲杨武之的鼓励下,他以高二的学历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后以第二名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化学系录取。
杨振宁和弟弟、妹妹
杨振宁在准备入学考试时,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感兴趣,于是自修了高中物理,后于当年11月转到物理系。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生前多次提到杨振宁,他在自述中《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中描述了在课堂里第一次见到杨振宁的场景:“右边一个同学眉清目秀,脸颊白里透红,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英气,眼睛里闪烁出锋芒。”
当时西南联大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师云集,物理系更是俊彦云集、巨擘济济,他们的教书、研究“风格”深刻影响了杨振宁。杨振宁后来回忆时说:
“也许有人会说,科学就是科学,科学讲的是事实,跟文学、艺术、音乐不一样,事实有什么风格?物理学所要研究的是自然界的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把这个规律掌握住,就会发现它有很多美的地方、妙的地方。每一个人对于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美的东西,不同的物理学工作者感受是不一样的。通过每一个人不同的感受,他对于一些现象、理论、结构就有偏好。通过这些偏好,他就发展出了他的风格。这个风格影响到他将来做研究工作取题目的方向,影响到他将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杨振宁在美国
1944年8月,杨振宁考取了国立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在准备去美国前夕,杨振宁接受父亲的建议,来到西南联大附属中学教高一、高二的数学。几乎同时,杜致礼跟着父亲杜聿明来到昆明,她转学来到西南联大附属中学读书,成为杨振宁的学生。
那时杨振宁刚满22岁,而杜致礼只比他小5岁。对于杨振宁来说,杨振宁只是他众多学生之一,两人只是单纯的师生关系。杨振宁后来回忆时说:“当时杜致礼只是我班上的一个普通学生,我对她了解并不多。”
杨振宁
在杜致礼等人眼中,杨振宁是一个害羞的大男生。1945年8月,杨振宁前往美国留学,他万万没想到他将在美国跟杜致礼结为夫妇。来到美国后,杨振宁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对于这个选择,杨振宁回忆时说:
“选择芝加哥大学倒不是因为它是父亲的母校,而是因为我仰慕已久的费米教授去了芝大。当时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数学系都是第一流的。我在校共三年半,头两年半是研究生,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一年任教员。”
1949年夏天,杨振宁来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在当年圣诞节当天,杨振宁和同事来到一家中餐厅吃饭,意外遇到了杜致礼。我们难以想象,当5年前的学生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杨振宁是何种心情。
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现场
当时杜致礼正在纽约圣文森学院攻读英国文学,她之前是在宋美龄的母校卫斯理安学院读书。因为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杜致礼的学费和生活费一下子没有了来源,于是转学来到可以免费学习的圣文森学院。
爱情的种子萌芽了,杨振宁开始疯狂追求杜致礼,每周都会乘坐火车去纽约。杨振宁认为在美国跟杜致礼重逢,是一个“上帝的安排”。杨振宁回忆时说:“我并不知道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了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我们见不上面,也就谈不上一辈子的婚姻。”
杨振宁还说:“我还是拿定主意留下,因为我正在同杜致礼小姐谈恋爱,她正在纽约读书,我从普林斯顿乘车,到她那里只需要一个钟头。”
杨振宁和杜致礼
相处一段时间后,杨振宁便向杜致礼求婚了。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举行了婚礼,这时杨振宁28岁,杜致礼23岁。两人婚后育有二子一女,一家人生活很幸福,而短短几年后杨振宁更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杨振宁看来,自己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跟杜致礼有很大关系,因为是她一直全面负责家务,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物理学研究。2003年10月,杜致礼在美国病逝,终年76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