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路上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瞋痴妄贪,各色的人,各色的模样,若是只关注别人,往往会陷入困顿和虚无之中。

正所谓观人观己,以人正己。

通过别人,能看清自己,这是一种能力,也是难得的人间清醒。

1

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李渊告诫我们:“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别人,就像生活中的一面面镜子,通过他们的反应和评价,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形象。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便是一位善于以人为镜的君主。

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将其视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魏征喜直言进谏,每每言辞犀利,不管再难听的话,李世民都能够虚心接受,从魏征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胸怀和智慧,唐太宗才能够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心理学家克里斯多福·孟提出过一个镜子效应:

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射出真实的自己。

很多时候,面对他人的批评,我们往往会心生抱怨。

其实问题往往不在别人,而是我们没看到别人镜中映射出的真实的自己。

长此以往,人会渐渐屏蔽外界不好的声音,迷失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走出。

归根到底,是自己不敢透过别人这面镜子,认识真实却不完美的自己。

而真正的智者,总是能够从外界回到自我,从他人认清自己。

面对外界的夸赞,不以物喜;面对他人的指责,平心静气。

他人即自己,这是智者的智慧,也是对后人的启示。

生活中,处处是镜子。

家人是三棱镜,永远映射温暖,给予你以温馨的港湾。

朋友是望远镜,放大你身上的美好,永远给予你鼓励与支持。

对手是放大镜,虽放大你的不足,但给予你长善救失的机会。

人人都是镜子,总是给予你我人生路上以向上的养分。

学会以人为镜,生活方丰富,内心方充实。

2

透过别人,看到的是自己

俗语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个人沉浸于自我的世界时,往往难以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

然而,跳出自己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时,往往能够发现一些自己之前未曾察觉的问题。

这是一种察觉问题的角度,也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方式。

曾经有个小男孩和他朋友一起放风筝,可是他的风筝总是飞的比别人低,每一次他都极其不甘,一次次地将风筝扔到地上踩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火。

男孩父亲见状,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了一句:

“孩子,以后你做任何事,心里都要有两个疑问。

为什么别人做的比我好?

为什么我做不好?”

孟子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问题,不要责怪外界,学会自我反省,向内归因,方能成长。

有道是“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也。”

这世上人无完人,白玉微瑕,他人身上也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瑕疵。

看到贤者时,取长补短;看到小人时,自省修改。

人生最大的困境,是太过于自我。

人总是自以为认识自己的全貌,殊不知他人身上也能映射出自己的千姿百态。

生活嘈杂,纷扰太多,能看清问题,不迷失的人,少之又少。

想的都是问题,透过他人,认清自己,才有最好的答案。

3

以人为鉴,认清自己,是最高的活法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聪明人总是可以认识别人,而真正的智者总是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

汉高祖刘邦曾谦逊地说:“在帷帐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远不如张良的智慧;

稳固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确保粮道畅通无阻,我比不上萧何的才能;

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亦不及韩信的英勇。”

他深知,这些人才是他取得天下的关键所在。只靠自己,难以智取。

而项羽,虽然勇猛无比,被誉为“力拔山兮气盖世”,但却最终走向了覆灭。

刘邦的成功就在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敌人项羽善武,却固执己见;自己虽少智谋,但能任用贤士,从谏如流,于是大败霸王。

真正的智慧在自知。

人总是自诩高明,以为对别人了如指掌,便以为大局在握。

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十指尚且有长短,总是将目光放在旁人身上,忽略自身的长短,不值。

聚焦自我,认清自己,才是高明的活法。

杨绛先生说:“世界是你自己的,和别人无关。”

做人,能看清楚自己的心是最重要的,太过在意他人,往往会毁了自己。

懂得自知,才能明辨什么适合自己,进而竭尽全力去争取。

了解自己的短板,在生活中才能扬长避短,从而博采众长。

有些人、有些机会,一旦错过,可能就是一生的遗憾。只有认清自己的心,才能不留缺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