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同光中兴这个词,实际上,在满清帝国的末端,有过这样一段时间,全国的知识分子纷纷上书皇帝改革,当朝皇帝也积极面对全国形势,并下了一个决定,终结了中国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选才机制,这就是发生在1906年9月2日的科举废除制。

公元1906年9月2日,光绪帝发表上谕,宣布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代表从这一年开始,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开凿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到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年的重要性要远远的超过辛亥革命的意义。科举制成为政府选人才的方式成为了过去,新的教育体系逐渐开始萌芽,人才的择用不偏偏只考量八股经学,被埋没的人才终于可以崭露头角了。

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非常大的变化,其一,文官选拔制度消亡;其二,儒家学派、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被取代。新学堂成立物理学科、化学学科、英文学科、美术学科、体育学科等,“经学”成为与这些学科并立的一类。广义的说,国学就是“经学”,原来你只要会“经学”,就可以走向官场,但此时不同了,它仅仅代表一个人知识能力的一种,其主导地位彻底坍塌。自从1906年开始,全国新式学堂共计8277所,到了1909年,短短4年时间,迅速增长为59117所,学生从25万人增长到1639641人。

光绪死后不久,年轻的溥仪被推下帝坛,中国进入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再次改革。1912年1月19日,民国时期的初任教育系统长官蔡元培先生决定:停止小学列经科。四个月后,在下令:废除师范类院校,小学和中学的经科教学。再过两个月,在下令:各级学校不应祭孔。从此,中国公家之院校再无儒家学说。公元1919年,全国掀起国语运动,书面文字开始逐渐从文言文为主改为白话文为主,从此,以《十三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经典,从中小学课堂上消失,而在高等学府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只有设立了古典文献专业的,才有可能作为必修课程学习。也就是说,只有从事古典文学的,或者是历史古文爱好者,才有机会接触“国学”。

从此,年轻人有精力有时间去学习现代科学,去学习那些包罗万象且更有意义的学科。到了二十一世纪,国学之风再次兴起,很多地方建立起私塾,讲起四书五经,小编觉得,在不耽误正常学业的同时作为课余文化学习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些家长把孩子直接领进私塾,不在履行九年义务教育,这样实际上会断送自己孩子的未来,网友们,你们认为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