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在历史上有过两重身份:一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二是新中国文史专员、努力促成两岸统一的爱国人士,而从他这两重身份上,也能看到两党很多政策的不同。
早前老蒋认为他还有利用价值时,在淮海战役的紧张时刻仍大肆为杜母举办寿宴,但是后来杜聿明被俘后,老蒋就翻脸不认人了,对杜聿明的家人没有半分优待,甚至还间接逼死了杜聿明的儿子杜致仁。
而我党俘虏杜聿明后,一直非常优待,有专门的医护人员为他治病,他所患的胃溃疡、肺结核、肾结核等长年痼疾在担任高官时没治好,到了功德林反而痊愈了。这不得不说是一大讽刺。
不过蒋氏后来对杜聿明的家人还是有过转变的,因为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台湾省企图以这层关系让杨振宁过去帮忙壮声势,但杨振宁最终还是与妻子杜致礼一同回到了大陆。
当时杨振宁已是知名科学家,周总理带着一些干部、工作人员接见了他,其中就包括了杜聿明。这对翁婿此次还是首度相见,彼此还有些尴尬。
杨振宁称呼杜致礼的母亲曹秀清时叫了“妈妈”,但称呼杜聿明只叫了“杜先生”。周总理在一旁听后赶紧纠正:你应该叫岳丈大人。
为什么杨振宁对杜致礼的父母会有截然不同的称谓呢?这一切背后是杜家心酸的往事。
杜聿明在解放战争时期充当了“救火员”的角色,哪里战事紧急,就奉命去往哪里,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无法与人民群众之力匹敌,最终杜聿明被俘于淮海战场。
不过这个消息,身处上海的曹秀清并不知情,她通过一些渠道得知国军打了败仗,心中非常担忧丈夫的下落,可去询问得到的答复却是“杜将军已经成仁”,曹秀清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
没过多久,她就收到了蒋介石的手谕,上面要求她带着孩子们一同去往台湾省,到时候一家人的生活及孩子上学的费用,国民政府会承担。
失去了主心骨的曹秀清只能跟随命令走,可到了台湾,她才体会到什么叫人走茶凉。
曹秀清与杜聿明之母高兰庭及五个孩子到达台湾才发现,先前的许诺都是假的,除了一点点微薄的补助金,其他任何安排都没有。那些许补助金,如何能维持七口人的生活?无奈之下曹秀清只好去找宋美龄,可也没得到回应。
为了一家人能有饭吃,曹秀清找到杜聿明昔日的故旧,得到了一份在台北烟酒公卖局制品厂负责收发的工作。这点工资,糊口都算勉强,因此全家过得非常窘迫。
不久后年事已高的高兰庭因没钱治病,在贫困中病逝;长子杜致仁想去美国读书,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来支持,只好申请向台湾银行贷款,可没想到最后也死在了此事上。
杜致仁在哈佛大学的学业只剩最后一年时,台湾银行突然将贷款给停了,并且要求杜致仁赶紧偿还先前的贷款。如果没有钱维持读书,杜致仁就拿不到毕业证,前面几年就等于白学了,台湾银行等于是把他往死胡同里逼。
当时姐姐杜致礼虽然已经跟杨振宁结婚,但杨振宁尚未成名,家里常常入不敷出,也根本没办法拿出一大笔钱来相助,杜致仁能做到的只有写信给母亲。
曹秀清心中气愤,可她也没有办法,只好致电蒋介石,希望老蒋念在杜聿明鞍前马后的份上能去进行疏通,批3000美元贷款做学费,将来一定会还。等了半个月,老蒋回复了,可只愿意给一千,并且是分两年给,也就是说,曹秀清拿到手里的只有500美元。
这显然是不够的,曹秀清也没其他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把500美元寄给了儿子,说剩下的自己会再去凑。杜致仁本来满怀希望,然而得到的连五分之一都没有,他知道家中情况,母亲的话纯属宽慰,所以他想到了死。
当时正值暑假,杜致仁寄住在姐姐杜致礼家中,一天晚上吃过饭后他就回到了卧室,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所以第二天杜致礼叫他吃早饭没回应,杜致礼也没有多想。直到中午,杜致仁房内没有丝毫动静,姐姐心中起疑,推开门才发现弟弟已经服安眠药自尽了。
亲眼目睹弟弟的死,杜致礼流泪满面,对蒋家尽忠了几十年的杜聿明在功德林里听闻了儿子的死讯,内心也有了几分怨恨。杨振宁也无比惋惜,后来直言自己如果能早一年拿诺贝尔奖,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
杜致仁在1956年自尽,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奖,真的就差了那么一年。有了名望后,向杨振宁道贺的人很多,杜聿明也以岳父的身份写了祝贺信,请英国大使馆转交给杨振宁的老师,再经老师之手给到杨振宁。
亲爱的宁婿: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杜聿明 即草
杨振宁很快回了信,通过同样的渠道交给了杜聿明,在信中杨振宁对岳父表达了感谢,同时杨振宁也给身在台湾省的岳母曹秀清写了封信,委婉表达了一些信息“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记着你们的安全……”
曹秀清收到信后激动不已,她当然知道信中指的“老朋友”是谁,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信息茧房中,误以为丈夫已死,此刻得知这个消息自然是喜极而泣。她马上回信给女婿“告诉我的老朋友,我和孩子们都好,让他不要担心,我非常想见他”。
与此同时,蒋介石和宋美龄得知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也开始起了小心思。某天宋美龄让人去把曹秀清接到官邸,上来就嘘寒问暖了一番,然后说:杜夫人,恭喜,你的女婿杨振宁博士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该去美国看看他。
听到这句话,曹秀清还是蛮高兴的,自从女儿1947年去了美国学习,俩母女就少有见面机会,能与女儿和女婿团聚,曹秀清当然愿意。不过宋美龄随后一句话让她心里很悲凉,“希望你能把杨振宁带回台湾,让他协助‘反攻’。”
原来是认为自己有利用价值才会改变态度,曹秀清感觉很讽刺,不过想了想又认为这是情理之中,如果蒋氏夫妻念及旧情,长子杜致仁也就不会被逼自尽了。
台湾省允许曹秀清去美国,但只给了半年的时间期限,如果不回来就要面临巨额罚款,并且不让杜家其他人同去,实际上就是当成了人质。曹秀清1959年辗转抵达了美国,她早已看穿了蒋氏夫妻的嘴脸,所以最后没有回去。
也是在这年,杜聿明得到了特赦,他第一时间就写信给妻子,希望妻子能回到大陆团聚。虽然杜聿明在信中说了自己的待遇及共产党的政策,但曹秀清最初还是有顾虑,更希望丈夫能到美国一起生活。
经过长时间的交流,曹秀清最终还是于1963年回到了大陆,其实她1924年在榆林女子师范读书时就已经加入过共产党,只不过老蒋反动反革命政变后,她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就脱党了。
当她再次踏上故土,周总理就关切地对他们夫妇说:你们要互相关心,把家庭搞温暖。一切费用都由国家来负责,希望你们以后为祖国的建设出力!曹秀清听到这话就知道自己回来没错!
70年代初,中美关系有所缓和,美国开始允许两国之间进行学术等访问,不过美国毕竟有过“麦卡锡主义”,即便口风已经放开,大部分科学家还是不敢行动。
杨振宁却愿意做这个先驱,于1971年给在国内生活的父亲杨武之写信,表示自己想回国探亲。杨武之将这个信息上报,国务院很快批示同意。同年7月2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杨振宁一家人,杜聿明夫妇也被邀请到场。
见到岳父母,杨振宁先是叫了曹秀清“妈妈”,然后面对杜聿明时有些犹豫,过了片刻才开口叫“杜先生”。周总理适时在旁边以幽默化解,瞬间大家都笑了起来。
之所以杨振宁会对岳父母的称呼有这么大的区别,是因为先前杨振宁已经跟岳母曹秀清共同生活过几年,而与杜聿明还是初次相见,这是历史所造成的。一般女婿第一次见岳父,总是会有些尴尬的。
后来杜聿明、杨振宁这对翁婿一直在为祖国统一事业奔走,杜聿明利用昔日黄埔学生、国民党高官的身份多次公开呼吁台湾省的爱国人士过来看看,1981年他临终前还说过:
病危深思,最关怀者一言而已: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一起把我文明古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为子孙万代造福!
爱国之心,天地可鉴!不过杜聿明还是有遗憾,他在台湾那几个孩子始终受约束,在他病危时也没办法来到身边。杜聿明去世后,曹秀清在1982年才与几个孩子重逢于香港,没办法,台湾省那边不让他们来大陆。
本来几个孩子想把曹秀清接去台湾抚养,不过曹秀清拒绝了,她说:你们的爸爸最后选择了大陆,骨灰也在大陆,我不能昧着良心说共产党的不好,也不能对不起你们爸爸。如此情怀,很令人动容。
杨振宁也是一样,中美正式建交前,他就多次回中国探亲,为华人回国做了表率,并且在他的鼓动、说服下,有百余名美籍华人科学家回国交流,不少人还留在了国内做贡献。
并且他也一直关注中国的科研事业,为那些出国深造的学子解决资金困难、将一些重要领域的技术带回国内。
后来他回国定居,参与建设了中国60多个一流的物理实验室,年过80还多次登上讲台为国家下一代传道授业,他的爱国之心也是不容辩驳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