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发布了王爵世袭罔替称为铁帽子王,那么清代是否也有铁贝勒、铁贝子呢?的文章,很多读者都认为御史的论点没有根据,似有信口开河、歪曲历史之嫌。认为清代根本就没有“铁贝勒”,甚至连其贝勒以下爵位也没有世袭罔替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根子还是没有深入了解清代宗室的封爵以及承袭制度,御史认为很有必要就此话题,再仔细讲一讲有关方面的内容。

按照《大清会典事例》所定,宗室爵位封赐有四种方式:功封、恩封、袭封、考封。此四类封爵方式各有特点,下面具体论述。

其一、功封

官方文献中对功封有一个基本的定义:“王公等应袭封爵,原当视其祖宗功绩,分别定制,方合酬庸之义。祖先竭诚宜力,懋著勋劳,或多立战功,或殒于王事,国家锡爵报功,承袭罔替。令伊子孙世世膺受朝廷渥泽,传之无穷,此断不可降等也。”

功封宗室王公主要集中在清初,如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毫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英亲王阿济格、饶余郡王阿巴泰、谦郡王瓦克达、端亲王博洛、敬亲王尼堪,他们都是清初开国诸王,也称勋旧诸王。

但是诸王因皇位争夺问题和多尔衮摄政期间诸王纷争,多位王公在政治上地位不定,如英亲王阿济格被贬家产籍没,郑亲王济尔哈朗被革去亲王爵位降为郡王等等。

康熙、雍正两朝没有给诸王进行平反,直到乾隆四十二年才重新开始酬赏开国诸王,加恩世袭罔替。四十三年,军机处遵旨议定,恢复睿亲王多尔衮的爵位,并将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肃亲王、豫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等八王定为世袭罔替。

同年,又加恩封赏饶余郡王阿巴泰其孙辅国公一人;敬亲王尼堪子孙晋镇国公;谦郡王瓦克达子孙赏给一等镇国将军;巽亲王满达海子孙赏一等辅国将军。此项加恩之公爵世职,皆世袭罔替。

所谓世袭罔替,就是世代承袭不变,若亲王有罪被革,继任者仍袭亲王爵。这也就形成了清初的八个铁帽子王,以及贝勒、贝子、镇国公等世袭罔替之爵位。

功封爵位有三个特点,其一是封爵者若无亲子可承袭,准亲兄弟或兄弟之子承袭;其二是子孙袭爵获罪,就一代暂降,再有应袭者仍袭原爵,比如平郡王庆恒获罪降为贝子,但他的儿子再承袭时仍袭郡王爵;其三是功封世袭罔替者,只一子袭封原爵,其余诸子必须按例考封。

其二、恩封、袭封

宗室王公因天潢近支得封称为恩封,这一概念比较好理解。恩封袭爵与公封最大的不同是“以次递降”,但是亲王、郡王毕竟尊贵,他们的爵位不会被一撸到底,规定亲王爵降至镇国公后即可世袭罔替,郡王爵降至辅国公后可世袭罔替,

另外,恩封与功封还有不同之处,当王公犯罪,宗人府须查明其爵位,如果祖先系军功所得爵位,则另选近支承袭;若是恩封受职,则应停袭。

比如乾隆四十七年,奉恩将军伊冲额殴死工人,宗人府查出伊冲额袭恩封袭职,即将其圈禁一年,革去奉恩将军世职。

之所以将袭封放在恩封一起讲,是因为袭爵更容易区分和理解。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袭爵者必须符合朝廷的规定,如亲王出缺,袭封的人选依次以嫡子孙为先,如无嫡子孙,方准庶子孙承袭,若无庶子孙,准以亲兄弟及兄弟之子承袭。

袭封的特点是父殒子袭,袭封之爵位,以功封、恩封为准,前者按原爵承袭,后者按降等承袭。其余诸子需考封。

其三、考封

考封顾名思义,就是以考试成绩而定爵位,针对的是非法定袭爵者,比如亲王去世由其嫡子承袭王爵,其余诸子皆需考封。

考封的办法是:王贝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之子,年满20岁由宗人府汇题,钦命大臣进行考试。考试内容为国语马步,即翻译、马射、步射三项。

考试三项皆优,准封以应有爵位;两优一平者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者,降两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封授;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部为劣者,停止封授。

以考封获得爵位者,若无子嗣,那么死后及一概停止承袭。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考封是四类爵位封授中含金量最低的。

应该说,清代宗室爵位的承袭办法是进步的,大大降低了国家的负担。有很多宗室子弟因无法获得爵位和世职,最后沦为闲散宗室。

只是乾隆皇帝认为,宗室再不济毕竟身上也流着爱新觉罗氏的血液,其高贵的血统不容质疑。所以于乾隆四十七年下旨,凡闲散宗室可以享受四品顶戴的待遇。

享受和实授不是一个概念,其经济收入并不能与实授四品官相提并论,每月所能拿到的俸银大致相当于普通的八旗士兵。

而且整体而言,清代宗室群体中拥有爵位的数量占比极低,而且是越往后比例越低。比如乾隆时期有爵位之宗室占比为7.7%;道光时期为4.66%;而光绪时期仅为3.08%。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