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问责局的一份新报告,把海军的窘迫摆上了台面:F/A-18战斗机的维护人员要从停飞战机上拆射频电缆,“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得挪用同类潜艇的零件,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成了常态。可谁都知道,美国2025年军费都快到1万亿美元了,比教育预算还高三倍,那么这钱到底花哪儿了?是真不够用,还是另有隐情?

美军费近万亿美元为何仍拆零件应急

先说说这“拆零件”的乱象到底怎么来的。根子就在于“数据权被卡脖子”。美国国防部买武器时,居然没拿到完整的技术图纸和制造数据,比如F-35战斗机的核心部件数据,全部握在洛克希德・马丁手里。维修人员要想自己造个替换零件都没图纸,只能求着供应商。F/A-18的维护兵说,他们求了好几年射频电缆的数据,承包商就是不给,最后只能去拆停飞的飞机。

这可不是小事,五个关键武器系统全中了招:F/A-18、F-35、濒海战斗舰、“斯特赖克”装甲车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没一个能独立完成高级别维护。供应商掐着数据权,想涨价就涨价,想拖工期就拖工期,美军彻底陷入“供应商锁定”的死局。这种情况下拆零件应急,看似能保战备,实则成本越拆越高,飞机出勤率反而掉了不少。

美军费近万亿美元为何仍拆零件应急

那问题来了,美国那么高的军费都花到哪儿了?答案就藏在军工复合体的账本里。从2020年至今,五角大楼往私营军火商口袋里塞了2.4万亿美元,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这五大巨头就分走7700亿。这些企业卖武器时故意留一手,不放手数据权,就是为了靠后续维护持续捞钱。比如F-35的维护合同,一年就能给洛带来上百亿美元的收入,所以,军火商自然不会轻易把技术数据交出去。

更糟的是“世界警察”的架子太费钱。美国在140多个国家有374个海外军事基地,光运行这些基地一年就得花550亿美元。亚太地区的横须贺基地要养航母,中东的巴林基地要撑第5舰队,这些部署逼着海军把装备往死里用,维护压力陡增。可军费大多投进了新武器采购,比如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造价34亿美元,维护资金反而被挤占,只能靠拆零件凑数。

美军费近万亿美元为何仍拆零件应急

最讽刺的是“军费不够”纯属谎言,是利益集团的借口。2025年,近万亿军费里,一大半成了军工高管的高薪和股东分红,真正用在装备维护上的寥寥无几。国会还在跟着军工复合体喊“加军费”,却对数据权缺失这种根本性问题视而不见。法规明明允许国防部拿数据权,却故意把“制造数据”排除在外,说白了就是给承包商留后门。

这种模式早晚会崩。现在美国海军的“拆零件战术已经埋下隐患:停飞的战机越积越多,能用的零件越来越少,下次再出故障可能连拆的对象都没了。更要命的是盟友已经看出破绽,西班牙搁置F-35采购,就是不想再跳进这个坑。如果军工复合体继续吸血,美军迟早会陷入“有武器却用不了”的尴尬境地。

美军费近万亿美元为何仍拆零件应急

说到底,美军的装备困局不是钱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当军费变成利益集团的提款机,当全球霸权成了甩不掉的包袱,再高的预算也填不满这个窟窿。“拆东墙补西墙”的乱象,不过是美国军事霸权走向衰落的一个缩影罢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