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发展的宏大棋盘上,人口问题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位置。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老龄化程度愈发严重,这一严峻态势宛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牵动着社会各界的敏感神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

“人口警报”拉响,二胎、三胎没人生,专家建议不生就下调养老金

2025 年 2 月 28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犹如一记重锤,敲醒众人。数据显示,2024 年出生人口仅 954 万人,出生率低至 6.7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死亡人口达 1093 万人,死亡率为 7.76‰,自然增长率更是低至 - 0.99‰。这冰冷的数字,直观地勾勒出我国人口增长动力不足的现状。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发布的《中国老龄化研究报告 2022》,也如同一盏探照灯,照亮了老龄化加剧的发展轨迹。从 2010 年到 2020 年,我国 80 岁及以上人口从 2099 万飙升至 3660 万,占总人口比重从 1.6% 跃升至 2.6%,并且预计到 2035 年、2050 年,这一群体将分别激增至 8256 万、15962 万,占比高达 6%、12%。种种迹象表明,生育率低与老龄化加剧这两大难题,正紧紧束缚着国家前行的步伐。

“人口警报”拉响,二胎、三胎没人生,专家建议不生就下调养老金

面对如此紧迫的困局,厦门大学的赵燕菁教授挺身而出,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 “解决方案”—— 按所生子女人数领养老金,生育子女越多,未来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反之,若不生育小孩,则下调养老金。赵教授的观点并非无本之木,他认为当下老一代的养老保障,无论是养老金的支取,还是生活照料所需的保姆等人力支持,均来源于 “我们这一代”。依此逻辑推导,未来 “我们这一代” 步入老年后,自然要依靠下一代来赡养,而下一代的源头,正是 “我们这一代” 生育的子女。从这个角度看,生育子女多的家庭,对社会养老体系的贡献更为突出,多领取养老金似乎也有其 “合理性”。

“人口警报”拉响,二胎、三胎没人生,专家建议不生就下调养老金

然而,赵教授的这一建议一经提出,便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引发网友们的激烈抨击。不少网友直言:“我连养老金都没有,还怕你下调吗?” 这看似简单粗暴的回应,实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建议背后的漏洞。赵教授的提议,或许忽略了庞大的没有养老金的群体,又或许仅仅着眼于有养老金人群,却未充分考量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但无论如何,这一建议遭受大众抵制,已是不争的事实。

“人口警报”拉响,二胎、三胎没人生,专家建议不生就下调养老金

其实,大众对这类建议如此抵触,并非毫无缘由。在过往的岁月里,部分专家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的 “荒唐” 建议屡见不鲜。曾有许宪春专家提议,穷人可以出租多余的楼房、门面房,或用多余汽车跑滴滴来增加收入,全然忽视了穷人根本没有这些资产的现实。如此脱离群众的言论,怎能不让人愤怒、头疼?如今赵教授的建议,同样因未能充分考虑现实国情,触动了大众敏感的神经。

“人口警报”拉响,二胎、三胎没人生,专家建议不生就下调养老金

不可否认,生育率低、老龄化加剧,已给国家发展带来诸多棘手难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劳动力人口的锐减,这将直接削弱国家的生产力,影响各行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老龄化程度加深,不仅会拖累经济增长的速度,还会使养老与医疗成本如坐火箭般激增,给社会资源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剖析当下人们不愿生育的根源,已刻不容缓。

“人口警报”拉响,二胎、三胎没人生,专家建议不生就下调养老金

综合来看,现实状况的重重压力,彻底扭转了人们的生育观念。一方面,抚养子女的经济成本堪称 “天文数字”。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在 2024 年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版》中明确指出,将一个小孩从 0 岁抚养至大学本科毕业,平均成本高达 68 万。如此高昂的经济负担,足以让众多家庭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养育孩子所需的时间成本,同样让人心生畏惧。无数宝妈在网络上倾诉心声,自生育后,完全失去了自我,生活被孩子彻底占据,根本无暇顾及个人兴趣与追求。这种时间上的完全投入,对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年轻一代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人口警报”拉响,二胎、三胎没人生,专家建议不生就下调养老金

由此可见,若想破解生育率低的困局,仅仅依靠诸如 “不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 这类 “威胁式” 建议,注定是缘木求鱼。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深入年轻群体,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探寻切实可行的途径,降低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唯有如此,才能重新点燃年轻一代生育的热情,为国家的人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容应对老龄化加剧的严峻挑战。

“人口警报”拉响,二胎、三胎没人生,专家建议不生就下调养老金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