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拼稀土”还来得及吗

美国稀土开采商MP材料公司(MP Materials)稀土露天矿


直新闻:美国近期在稀土产业领域动作频频:开工70多年来的首座新稀土矿;苹果公司也豪掷5亿美元,与美国唯一稀土供应商MP Materials达成长期协议,试图实现“去中国”的稀土永磁体供应。美国现在“拼稀土”,还来得及吗?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尽管美国上下倾注资源试图扭转稀土困局,但产业现实决定了这场追赶赛很难在短期内见效。一句话,现在拼稀土,美国已经来不及了。


第一,产业规模和先手时间差距巨大。中国经过数十年深耕,形成了从开采、分离到磁体制造的一条龙完备产业链,而美国在产业空心化之后,如今几乎是一切都要从零起步。根据美国智库CSIS今年4月的文章,美国本土唯一稀土供应商MP Materials预计到2025年底才能在得州工厂年产约1000吨钕铁硼磁体,而这个数字还不到中国2018年产量的1%。我们来直观感受一下中美之间稀土产业的差距,还是用美国人的数据,以钕镨氧化物为例,2024年美国“稀土独苗”的产量是1300吨,而中国总产量是30万吨。


什么是工业克苏鲁?这就是——在理性的现代工业体系下,暗涌着人力与技术难以匹敌的庞然巨物感。克苏鲁本指面对超越理性存在的恐惧,用在稀土差距上恰如其分:面对中国几十年积累形成的庞大产业体系,美国试图追赶时,也会因体系门槛过高而举步维艰。


就算加上未来几年规划的新产能,中短期内,美国本土稀土供应在国防和高科技需求方面,根本看不到自给自足的希望,更不要说和中国“拼稀土”了。兰德公司2024年的一项分析直言:保守估计,美国至少需要投入100亿到150亿美元,耗时10年,才能建成第一条真正自给自足的稀土供应链。这一漫长周期包括矿场基建、设备采购、冶炼厂环境许可、技术人员培养等诸多环节,涉及长期的资源投入和背后的政策持续性,无法靠一两届政府的热情跨越。因此即使美国现在开始拼稀土,未来的结果依然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


第二,技术壁垒成为美国拼稀土的“叹息之墙”。中国凭借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战略投入,掌握了稀土萃取和分离的核心技术。例如,在稀土的溶剂萃取工艺上,中国企业世界领先,而美国公司则技术不足,还经常受制于环保技术低下而难以展开大规模生产。


2023年12月,中国发布出口管制,禁止稀土提炼分离的相关技术外流,进一步确立自身的技术优势。此举直接导致美国重稀土供应短缺难以弥合。目前全球能够工业化提纯重稀土的只有中国,美国本土唯一稀土供应商MP Materials虽然打通了轻稀土的提炼流程,但对于生产高性能磁体不可或缺的重稀土却是无能为力,必须依赖中国企业代工提炼。而今年4月以来,特朗普引起的中美关税冲突又把美国本土唯一的稀土供应商逼到了绝境,MP Materials被迫停止与中国企业的合作,痛失唯一的重稀土精炼渠道。一时间,这家被寄予厚望的美国“稀土独苗”陷入了两难困境:不把稀土矿送到中国就无法加工,但送去了吧,又要面临高额关税和政策风险。可见,在核心技术方面,中国稀土产业建立的“护城河”,已经让美国这个后来者短期内难以逾越。


第三,最重要的是,经济账和市场现实考验着美国“拼稀土”到底能拼多久的意志。稀土开采与加工是个高投入、低产出的漫长过程,如果没有政策补贴和稳定需求,很难吸引商业资本长期坚持。且正如我刚才所言,美国国内的激烈党政也让超越两党的持续性补贴政策难以为继。


美国智库CSIS就悲观地写道,过去十年里,全球稀土价格受到中国供应调控的深刻影响:当中国放量时,价格下跌使美国稀土项目亏损停摆;当中国收紧时,美国稀土产业又来不及扩产。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近年来投入巨资扶持本土企业,然而效果总是不理想。有美国媒体甚至认为,如今在没有中国参与的情况下建立完整供应链几乎是不现实的。美国要么能够坚持在低产出、低回报的市场情况下坚持高投入,度过十年甚至更漫长的积累阶段,要么仍不得不依赖中国的稀土产业。特朗普或许会因为一时的政治作秀而算算政治账,但美国无情的资本市场只会把经济账算到极致。毕竟,当年正是因为环保技术有限、利润回报低,美国才逐步退出了稀土行业,放弃了曾经的主导地位,将整条产业链拱手让给了中国,如今再度重启谈何容易?


美国现在“拼稀土”还来得及吗


直新闻:那我们该如何理解稀土之争对于中美战略博弈的影响?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可以说美国匆忙“拼稀土”,已经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写中美稀土格局。特朗普政府所谓的稀土供应链重建更像是一场 “错过窗口期的补赛”:当中国已经在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开花结果,美国才开始仓促布局,显然无法一蹴而就。正如兰德公司2024年所警告的那样,如果中国稀土供应中断90天,美国多达78%的国防承包商就要关闭生产线。2025年4月,中美陷入关税对抗,中国对稀土磁体的出口管控刚一收紧,美国汽车产业就响起警报。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协会称供应链面临“严重即时风险”,福特公司甚至因为稀土短缺而在5月暂停部分SUV车型生产一周。这些实例都凸显了中国稀土“断供”在实战中的杀伤力,当前美国对华依赖之深,一旦发生极端情形,后果难以承受。


尽管中美最近通过谈判暂时缓和了稀土贸易矛盾,中国也发放了部分出口许可,6月出口量迅速回升,但这种“解冻”更多是战术性的,并不意味着美国在战略上就此摆脱了对华稀土供应依赖。


展望未来,稀土很可能继续充当中美战略博弈中的重要筹码。深厚的产业优势将使中国在对美博弈中处于主动位置。恰如美国智库CSIS所言:“美国有两个选择——要么供应链中断,要么就范谈判,这将是痛苦的。”美国若一意推进对华强硬政策,却无法解决自身稀土供应短板,终将进退维谷。在新能源转型和国防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稀土之争实质上就是产业链自主权之争。中国手握稀土王牌,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多了一份底气和筹码。但如何善用这一战略资源,也考验着中国的智慧:既要维持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又要防范对抗升级失控的风险。总之,就当前态势而言,美国指望通过匆忙布局稀土产业来自救,所谓“拼稀土”,恐怕为时已晚。至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稀土供需格局仍将是 “中国说了算”。 美国的稀土突围战才刚刚开始,要追上中国几十年的领先优势,恐怕来不及了。美国与其无谓挣扎,不如正视现实:在稀土博弈这一回合,中国赢了,而且还将不以美国意志为转移地继续赢下去。



作者丨张思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