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爆料称,iPhone 16系列的Pro版机型或将打破屏幕边框的纪录、达到全球最窄,其中iPhone 16 Pro或只有1.2mm,iPhone 16 Pro Max还会进一步降低至1.15mm。据称,由于采用了全新的BRS窄边框技术,并换用了更大尺寸屏幕,因此使得这两款机型的屏占比将会有所提升。但对此有观点认为,屏幕边框进一步收窄很难成为产品的卖点,并且这一特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不会对体验带来更多的提升。

事实上,如今任何一款新品在上市之前出现的爆料信息,在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确认前往往很难判断真实与否。并且这类传言通常也只是针对产品的部分特性,仅能代表一些表象,因此基于这些信息来推断新品的相关特性难免就会陷入过于片面的陷阱中。

以此次iPhone 16系列Pro版本两款机型屏幕边框继续收窄为例,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用户可能只是得到了一块屏占比相对更高的屏幕,但其核心却或许是苹果为了满足用户对屏幕视觉体验更的进一步需求,因而采用了全新的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厂商必然是经过了多方面的考量和取舍,尤其是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往往也更为复杂。

其实对于提升屏占比这件事,无论手机厂商、还是用户都存在一定的“执念”,而这当然是源于用户和市场的需求所致。因此近年来随着屏幕边框的不断收窄,以及屏下摄像、屏下指纹识别等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而使得屏占比也在不断攀升。但显然任意一种方案都很难解决全部的问题,诸如屏下指纹识别、屏下摄像技术就对于推动屏占比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尽管全面屏设计能够在相同的面积下提供更大尺寸的屏幕,但显然屏幕边框对于视觉体验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手机厂商近年来也不断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众所周知,缩小屏幕两侧和上端的边框难度相对较小,屏幕下方则由于驱动IC等零部件的存在,此前还很难大幅收窄。

但随着柔性屏幕的逐步成熟,屏幕封装工艺也迎来了质的变化,特别是COP(Chip On Pi)封装的大量采用,由于其能够将屏幕排线、驱动IC等弯折到屏幕背部,因此也有效缩减了屏幕下端边框的宽度。此外,手机厂商还通过曲面屏来降低屏幕左右边框的影响,同时也有效提升了用户的握持手感。但由于大曲率屏幕会导致画面显示出现一定的缺陷,也使得在曲面屏和直屏之间取得了平衡的微曲屏,近年来就成为了手机行业的新宠。

由此不难发现,虽然都是降低屏幕边框,但其实“内涵”也各有差异。回到iPhone 16系列Pro版机型收窄屏幕边框上就会发现,苹果方面或许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屏幕边框的宽度,而是在采用了新的技术之后,“顺便”将屏幕左右边框进一步收窄。此前就曾有业内人士透露,苹果方面很早就考虑过BRS无边框技术,但此前由于在散热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未能用上,直至这个缺陷被解决才考虑将其引入到iPhone中。

如今在智能手机市场中,AI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一大热点,相关功能的落地更是受到了众多手机厂商的重视。但事实上AI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并不新鲜,很多机型此前就已提供了相关的AI功能,只是由于定义、用户感知等方面的因素而没有被认同。

随着安卓阵营不断将越来越多AI功能引入智能手机,也开始有观点认为,苹果方面在这一赛道的进展相对缓慢。尽管这种看法并无不妥,但要说iPhone至今并无AI功能就有失偏颇了。其实iPhone系列机型近年来同样也在不断强化端侧AI功能,例如相册分类、本地搜索、影像等方面多少也都有AI的介入,只是此前苹果将其归到“机器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户的认知误差。

而且苹果之所以如今在手机AI功能落地方面显得有些迟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极有可能与隐私保护有关。毕竟至今在安卓手机上所实现的AI功能中,受限于端侧算力的匮乏,许多都有赖于云端大模型来实现。这也就意味着在端侧算力没有得到迎来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混合模式极有可能就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智能手机AI功能的主流部署方式,而这对于苹果来说显然就需要更为谨慎了。

不过在刚刚举行的WWDC24上,苹果方面就为iOS 18带来大量由AI加持的功能,除了通过与OpenAI合作、重构Siri,提供更智能的语音助手之外,还提供了包括AI修图、语音备忘录自动转录与摘要、整理回顾通知、智能总结等功能。

为了贯彻一向的隐私保护策略,苹果方面还采取了相对特殊的解决方案。例如Apple Intelligence的云端服务器就采用了自研芯片构建,并且相关代码会接受第三方的审查,同时还承诺不会记录、存储用户上传的数据。通过这种方式,苹果也进一步突显了其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优势。

目前业内对AI手机的未来也非常看好,调研机构Canalys就认为,AI手机在2023年至2028年间将保持6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全球智能手机市场2024年16%的出货量或均为AI手机。并且有分析师认为,2025年苹果或将占据55%的AI手机出货量。

在目前这个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格局中,无论产品外观细节上的调整、还是AI手机的兴趣,其实都属于表面现象,在这些表象之下,更深层次的推动力实质上都是满足用户的更为多元化需求。但任何一项功能或技术的进步,背后其实都是相关厂商综合各方因素、妥协后的产物,因此单纯只看表象往往很难去了解真正的意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