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大陆频繁演习,却迟迟没有采取实质行动?金门战役的历史教训,至今仍在影响当下决策。

为何中国大陆总是演习,迟迟不攻台?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对于两岸问题,公众讨论热度逐年提升,社会上难免会出现“还不收台”的质疑。

理解军事策略的调整,需要结合过去的经验与现实局势的变化。

1949年10月,解放军在金门岛执行的一次重要战役成为整个解放战争极为痛苦的记忆。

300多艘渔船征集于厦门,3个多团夜间成功登陆并取得滩头阵地。


为何中国大陆总是演习,迟迟不攻台?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然而随着天亮,形势急转直下。

岛屿无险可守,暴露于敌海空力量之下。

进攻方通信与补给完全被切断。

国民党把握主动,大规模打击登陆部队所用的船只,切断后续增援通道,使先头部队陷入孤立。

事实证明,缺乏对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把控,是这场战役的致命短板。

第二梯队虽然兵力达到4个团,却仅400余人成功渡海支援,远不足以形成战役逆转。

为何中国大陆总是演习,迟迟不攻台?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岛上的解放军部队奋力抵抗两昼夜,最终寡不敌众。

有的英勇牺牲,有的被俘,留下深重遗憾。

为何中国大陆总是演习,迟迟不攻台?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这一失利成为解放战争中最沉重的章节之一,不仅是军事的挫折,也是战略失算的结果。

多位亲历者和指挥员在其后的数十年里反思,萧锋将军曾三次持酒遥祭旧部,叶飞拒绝避雨远望金门。

为何中国大陆总是演习,迟迟不攻台?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痛楚背后,明确了一个核心要点:割裂看待金门、 台岛 、澎湖实际上助长了轻敌情绪。

初期决策层把金门视为局部突击,“台、澎、金、马”整体观念尚未落实。

直到1958年“炮击金门”,中央才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地缘战略视角。

为何中国大陆总是演习,迟迟不攻台?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即便时至今日,金门的经验依然警醒着决策层。

战史总结目前诸多说法,集中于海空力量差距、战术准备不足、战略认知不全面。

只有高强度的海空优势与全方位的规划,才能确保行动的成功率,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此外,长期以来对手将领大多是我方“手下败将”,战前估计失之乐观,战略意志和侦察认知都出现了偏差。

当前,现代武器体系与信息侦查遥不可同日而语,但美国等域外势力的高压干预,使得“台海”问题早已升华为全球地缘博弈的一环。

为何中国大陆总是演习,迟迟不攻台?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任何实质动作,一旦造成意外损失,将面临复杂的国际舆论和政治操作。

随着外部牵动,两岸问题操作空间愈加狭窄,行动的代价难以预测。

解放军演习逐渐侧重封锁,而不再单纯突出登陆作战,这种从逻辑底层转向战术细节的演进,显示出现代战争对信息化、联合性、持续性要求更高。

一旦采取军事选项,不容有漏,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为争取低伤亡和最小损失腾出广阔空间。

从金门战役看今天,大陆对于两岸问题的处理更加理性成熟,注重规避风险、筹划全局。蓄势而动,与仓促冒进之间,只隔着一次历史检验。

回顾往昔,正是希望能够少一些付出的生命,多一些通向和平的机会。理解历史,或许更能体会战略稳健背后的深意——真正的大棋,从不在于一城一地,而是成于全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