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金色轰炸机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空战中,中国的霹雳15空空导弹俨然成为了这场战斗中的“最大赢家”:霹雳15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全球顶流和各国关注的对象。印度在捡到了几枚霹雳15的残骸后,也决定仔细分析其技术原理,后期大概率分享给美国进行逆向研究。美国的AIM-260导弹如今普遍被推测将推动采用脉冲甚至多脉冲点火技术,外界认为理由之一就是见识到了霹雳15的厉害,美军自然希望使用更强的导弹,以便能够在未来和解放军更强大的霹雳系列导弹抗衡。
▲霹雳15
印巴空战也拓宽了霹雳15空空导弹的未来可能的外销之路,更为中国空战体系的强悍做了标注。此战参战的“枭龙”战斗机造价仅为5000~6000万美元,而它击落的“阵风”战斗机是全球最贵的战斗机之一,是法国的“工业明珠”,印度购买的价格更是高达2.5亿美元1架,包含了战斗机本身以及训练、维护、配套武器等。霹雳15E(PL-15 Export)即霹雳15外贸版本,价格很可能只有50万美元。50万美元换2.5亿,巴基斯坦打出如此之高交换比,在全球空战历史上也相当值得一说。
霹雳15取得的骄傲战绩让西方各国的军工已然“警铃大作”。接下来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国家,都将深刻反思自己的军工产品品质,并对中国生产的武器装备拿出最高的关注度。未来,不只是中国的武器装备将受到额外的分析和重视,包括技战术、作战流程,甚至细化到每一个细节内容,都将被外国军事人士反复研究。包括本次空战中所有的细节内容,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和反复的研讨。这么做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唯一的目标,就是找出中国武器装备和体系的“破绽”,而这也是我们强大以后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霹雳家族
中国霹雳15空空导弹是中国空空导弹研究所的产品,在2015年首次亮相,起初的设计目标就是能够安装在歼20的弹舱里,总共4枚。中国自用版本的射程可以达到200公里。由于这一次的战况属实,它将会大大加剧美国的担忧情绪。其实当初霹雳15刚刚曝光的时候,西方世界就因为其“先进性能”而受到刺激,纷纷启动了新的空空导弹研发项目,包括美国。美国本以为霹雳15对标的是美国目前最先进的第4代空空导弹AIM-120C/D,但实际研究下来发现它的性能远超后者。毕竟美国导弹的射程只有120公里,霹雳15已经超出去很多。
美国当前部署了一款新的空空导弹AIM-174B,装载于美国海军航空兵的F/A-18E/F上。这款空空导弹的理论射程可以超过450公里,由“超级大黄蜂”携带时可以在左右机翼下各挂1枚。不过,这款导弹并不仅仅是为了击杀战斗机、预警机、侦察机、无人机而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还包括了拦截解放军在战时会发射的反舰弹道导弹,比如东风21。洛马公司正在研究的AIM-260,也是可以进行超视距打击的空空导弹型号,但不管是AIM-260还是AIM-174B,都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的情绪。而美国真正无法消除的隐忧,其实是解放军的武器装备研发水平似乎已经“势不可挡”。
▲AIM-174B
网上有一张图表清晰分析了中国在各代空空导弹中的发展,通过图表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是在第3代空空导弹领域一举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尽管没有跟上早期空空导弹的发展步伐,但正所谓有弊有利:错失早期的研发过程,反而成为了我们没有技术负担的原因。许多分析认为,美国对很多事务擅长从0~1,而中国擅长从1~100,这一分析,放在中国空空导弹的发展上历史分析上也几乎同样奏效——中国的霹雳系列,明显也是从从山寨走到了全球顶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空战主要以“狗斗”为主,双方都看得到对方飞机,然后使用机炮决一死战。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空空导弹领域走到了全球研究的前列。当时台湾的战斗机频繁袭扰中国浙江地区,在1958年的一次空战中,换得了美国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未爆弹一枚。这美美国空空导弹的深入研究和仿制,成为了我国霹雳导弹的开端。其实当时中国连“山寨”都很费劲,我们的科研人员对这枚空空导弹的基础结构和零部件都看不明白,不得不求助于苏联。苏联专家见多识广,很快弄清楚了基本原理开始投入仿制,即苏联的K13导弹。而中国又逆向仿制了K13,即使如此也花了十多年时间,这款国产导弹导弹1972不把定型后,就成为了霹雳2。
▲K-13
其实1957年苏联就有了K-5,这款导弹是一款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中国也对其进行了逆向仿制,即霹雳1,1958年的空战中并未使用。霹雳1和拥有红外追踪能力的霹雳2相比,霹雳1的全程都需要战斗机进行雷达制导,落后程度肉眼可见,1970年就已经全面停产了。但霹雳2的性能一样不强大,技术更好的苏联版本曾经在越南战场上展开过实战。美军飞行员的普遍反馈是导弹飞行速度还不错,但机动能力极差。就算是肉眼可见的距离下,只要做一个夸张的急转弯,一样能够轻松摆脱。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K-13成为了苏联对中国空空导弹最后的技术支援项目。除了它之外,中国之后只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来研发空导弹。霹雳2从1972年投产后到1983年停产,总共生产了不到3000枚,过程中还因为质量问题被退还了不少,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实战。霹雳2出口给巴基斯坦后,在上世纪70年代的战斗中巴方曾宣布使用它击落过印度的战斗机,但没有获得印度方面的认可。
▲AIM-7“麻雀”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越南战场上丢掉了非常多的限定武器。北越军队曾获得过一枚美国的“麻雀”,这枚导弹也被移交给了中国,我国对它的分析和逆向工程即为霹雳4。但到了1984年,霹雳4的技术已经被判断“过时”,整个项目直接取消。在分析中国军工人曾认为“麻雀”的导引头可以换成雷达制导的,这一改进后的项目即为霹雳5,当该项目在1985年即被取消。
70年代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破冰,中国获得了非常难得的能够与西方世界交流武器装备的机会。中国想方设法从法国获得了“魔术”短程空空导,对这款导弹的逆向仿制即为霹雳7。“魔术”导弹整体性能其实和美国的“响尾蛇”差不多,但由于法国人改进了导弹的弹翼,使得其速度获得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这在当时是我们潜心学习的关键。到了80年代,中国量产霹雳17后开始大规模对外出口,比如伊朗就一口气买下了400多枚。到了1983年,中国又获得了以色列“巨蟒”3空空导弹的生产技术许可,它即为霹雳8。几年之后,霹雳8就已经进入中国的空军战斗机中实际部署,而它的原版在贝卡谷地的战斗中早已大放异彩,因此当时我们对它很有信心。
▲R-77
早期生产的霹雳8,中国主要依赖于从以色列进口元件,但从霹雳8B开始就完全换成了中国的国产产品。另外中国从不同的渠道还获得了意大利、以色列、美国的大量技术。自1991年后又开始回归苏系空空导弹,从乌克兰获得了大量的“杨树”导弹。紧接着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苏27战斗机,并配套的获得了R-77“蝰蛇”导弹。“蝰蛇”导弹是主动雷达导引头空空导弹,已经具备了发射后不管的能力,这是中国的空中导弹技术再次山上升了一个台阶。中国独立设计了霹雳12,并且应用了改进的主动雷达制导导引头。正是从霹雳12开始,中国空空导弹的技术开始达到了和美国和俄罗斯基本一样的水平。
而中国真正能够实现超越,凭借的是前期模仿后积累下来的技术基础。另外,消费级电子产业和通讯产业的崛起,带来了澎湃的技术、资金和研发能力。这也反哺了军工领域有源相控阵雷达、无人机等方面的发展,帮助霹雳实现了反超。可以预见的是,在已经登上顶流的情况下,中国空空导弹研发只要不松懈,作为全球第一已经是早晚的事情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