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
“也许,我杨凯之的这一片落叶,无法滋养这方烂泥!”

“但我,愿成为唤醒秋风的第一片落叶!”
“当秋风四起时,四万万片落叶,覆盖在整片烂泥地上,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一片重生后的沃土!”

听到这段话,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了四个字:星火燎原!
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清末这新旧时代交接之际,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长河中,终成燎原之势!
是的,《人生若如初见》,迎来了最终的大结局。
可能,很多朋友还没有来得及看。

对于不少人来说,尤其是对历史剧爱好者来说,该剧的名字,确实就足以劝退不少人。
毕竟,以往的经典历史剧,比如《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又或者《走向共和》《东周列国》什么的,一看名字,就带着历史正剧的“范儿”。

但我要替《人生若如初见》说一声,这部历史剧,远没有一些人批评的那么不堪。
相反,看点还不老少。

首先,是以“清末保皇党领袖”作为主角,比较少见。
以他的视角来剖析时代脉络,能以一种较为新颖的方式,来勾勒、描绘出清末时期,清政府的腐朽不堪,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

其次,该剧成功塑造出了“历史群像”。
梁乡是主角不错,但导演和编剧,给与其他人,比如革命党的新旧代表吴天白、杨凯之,以及北洋嫡系李人骏,和近代女性觉醒的代表谢菽红等等,注入了不少的笔墨。

时代风云变幻,命运沉浮跌宕。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芸芸众生相,你方唱罢我登场!
既然是历史群像剧,那咱就废话不多说,开聊大结局。
第一个,是杨凯之。
这是剧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没有之一。

他从刑场上走下,内心的革命之火,却从未熄灭。
留洋归来之后,杨凯之进入六镇的第一件事,就是抓贪腐,直接把六镇的“老人”周协统给办掉了。
但为了掣肘杨凯之,老袁又给派了一个人过来——杨凯之的老熟人李人骏。

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掣肘杨凯之。
面对如此情形,其实杨凯之和李人骏心里都明白,而杨凯之更明白的是,他就要在六镇站稳脚跟,为日后的革命,增加一道重要的筹码。

谁知武昌起义爆发,就在杨凯之即将带兵响应的时候,他却遭到了刺杀,倒在了黎明的前夜。
黎明前的夜如此的黑,但革命的火种带来的光明,终将到来!

第二个,是菽红。
既然先说了杨凯之,那自然接着就要说菽红。
就剧中的戏份而言,春夏饰演的菽红,导演和编剧在其身上,寄托了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

首先,是命运的无稽。
如果不是去上海找姐夫,她就根本不可能认识吴天白。
如果没有吴天白,那她或许就像那个时代的许多女性一样,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去嫁给某个良家子,然后做一个贤妻良母。

但是人生,是没有如果的。
其次,在菽红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强大的力量。

作为寄托了编剧和导演,对于近现代女性觉醒脉络梳理式的人物,几经沉浮之后,菽红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命中人”。
这个人,不是吴天白,更不是梁乡,而是杨凯之。
在听闻杨凯之遇刺身亡之后,菽红伤心到了极致,最终选择了自我了结。
可悲!可叹!

第三个,必须说一说梁乡了。
历史群像剧,梁乡所代表的群体,自不必多说。
剧中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来自于梁乡的母亲:“大局?我风云了两百年的大清,还能有什么大局?”

梁乡的母亲看得透彻,知道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早已经被滚滚向前的历史大车轮,无情的碾压。
但梁乡,终究是“局中人”。

最终梁乡被革命党人刺杀,在医院不治身亡。
看完《人生若如初见》整部剧,我感慨良多。

历史大势,滚滚向前。
当很多人还沉湎于《大明王朝1566》,或者《雍正王朝》中的诸多权谋、政治斗法时,其实编剧刘和平,依托《大明王朝》想告诉观众的是,中国延续了两千年,高度集权的封建帝制,早已经走向了末路。

不是在清末,而是在更早时,某一个几百年前的节点之上。
这种变革,随着时代、人心、制度与发展,早已经深深映刻在这每一寸的土地之上。

试想一下,严党也好,清流也罢,包括历史上著名的张居正改革(万历新政),都不过是为这即将崩塌的封建帝制,在烂萝卜上雕了一朵花而已。

有的东西死了,几百年后才埋。
而对于彼时彼刻的人而言,真正为了中华民族寻找出路的那些人、那群人,或许名字早已经被湮没在了历史的黄沙之中。

可他们,却一直都在。
史书上,人心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