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女性花冠服饰艺术从始至终都不是孤立发展的,花冠作为首饰,是与人的服装、发式、妆容等风俗同步丰富与发展的,它们相互配合,相互搭配,打造出人物的形象,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井百姓,花冠服饰艺术不仅起到外表装饰作用,还反映着社会的等级地位,
       同时蕴藏深刻的风俗文化内涵,展现北宋的流行时尚。
       一、北宋女性冠服风俗
       中国古代社会对冠服之制十分重视,冠服制度承载着政治伦理内涵,其产生是统治者划分阶级等级,维护社会秩序,表礼数之用。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采用不同的装饰及标志彰显地位,区分氏族,到了封建社会,冠服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这是统治者将个人意识形态施加于冠服之上,来形成阶级体系,
       进而在不同的朝代产生独特的审美观念及民族特色。


       北宋冠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历代冠服制度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是北宋各种因素影响演变而成的结果。自上而下的冠服制度,直接影响北宋女性服饰穿着的外在表现,
       影响到服饰上的色彩、图案、加工技术、面料材质、款式等方面,从冠服的设计到生产。
       首先是冠制度,
       从横向比较北宋人佩戴的冠饰,冠饰依照阶级划分可分为帝后冠饰、官员冠饰、平民冠饰三大类;
       按照材质又有珠冠、花冠、白角冠等多种类型;按照出席的场合划分可分为礼冠、便冠两类,后妃、命妇所佩戴的礼冠为龙凤花钗冠。
       北宋宫廷女性礼冠等级制度是严格的,从皇后到命妇,花钗礼冠都有明确的规定,是后妃命妇这一特殊群体的标配,礼冠在祭祀、册封典礼等场合与礼服搭配,展现的是身份地位,但毕竟重大场合为少数,日常生活中,女性以便冠为主,
       花冠则属于便冠一类,多为日常佩戴,或为地位较低的女性佩戴。


       其次是服装制度,北宋女性服装仍是上衣下裳,主要以衫、襦、袄、窄袖衣等为主,整体呈现出窄、长、瘦的特征,与唐代风格不同,北宋女性服装追求简洁淡雅的风格,
       修长的样式及简单的线条将女性的秀丽衬托,给人端庄之感。
       北宋初期,作为北宋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在满目苍痍、百废待兴的局势下实行节俭之风,上行下效,文武百官及其家眷也以节俭为主,全国崇尚朴素风气,朴素之风本质上是国家经济问题。自唐代,服饰的颜色用以区分社会地位的高低,北宋承袭旧制,有规定妇人的服装颜色需要追随丈夫的服装颜色的说法,
       不过民间并没有怎么遵守这种规定。
       随着政治稳定,综合国力提升,北宋生活水平经济状况发展达到一个小高潮,饱暖思淫欲,精神层面的满足在服饰方面有了很好的体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颁布法令,用服饰来区分等级。不同场所和地位对应不同的服饰。
       社会各行各业服饰有各自特征,方便对行业人员的辨别寻找。


       北宋时期朝廷颁布众多有关于服饰的法令来规范人们的穿着打扮,不同的时间里下不同诏令,但整体上对士庶百姓的服饰要求是逐渐放宽的。北宋冠服制度的反复变化,实际上减弱了制度对人的约束力。北宋初期,各阶级的严格执行使得制度发挥强约束力,但制度的反复更迭,使其权威性受到损害,人们开始对制度进行试探,
       随着试探的不断成功,后期甚至达到了忽视、上下混淆的程度。
       因此,北宋女性冠服方面的风俗比较复杂,这也是古代服饰发展史的一大共性。北宋女性的冠饰及服装受到朝廷的政策规范,但兴盛的时装风气有增无减,忽视着朝廷的规定,也正因如此,女性花在打扮上的时间足以使她们创新,
       让北宋的服饰特色成为中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星。


       二、北宋女性发式
       北宋女性发式可分为高髻与低髻两种款式,
       发式承袭唐代遗风,以高髻为时尚。
       唐代女性追求高髻令当时的唐高祖也感到疑惑,《令狐德棻》载唐高祖一日问德棻为什么大丈夫戴冠子,妇女梳高发髻,大家相互比较,力争高大呢?
       德棻回答高祖说,对于人的身体来说,冠子和发髻位于身体的最高处,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君王威严的象征。曾经在东晋末年,皇帝太软弱而大臣强势,这时的妇女穿着打扮呈现上衣小而裙子大的现象。
       到了宋武帝继位之后,皇帝的德行尊严使得服饰的制度随之发生改变。
       唐高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
       高髻象征着国家的威严,皇帝的威信,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展现的正是国力强盛,君主威武。古代女性想拥有高髻,保持高髻也花了不少心思,这时假髻应运而生。在周代已有假发,宋人称之为假髻。


       狒狒的毛发可以制成假发。头发不易得,物以稀为贵,自然价格不菲。假髻被视为高档品,搭配各种头饰,显得十分贵气,但对于崇尚朴素之风的北宋来说有悖社会风气,因此在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下诏禁令。朝廷下令禁止妇人使用假髻,不得作高髻和高冠,
       然而,朝廷下诏的禁令并没有阻止女性戴假髻,仍以高髻为时尚。
       高髻在北宋时期盛行,高髻样式有朝天髻、盘福龙、坠马髻、同心髻、龙蕊髻、包髻、盘髻等。朝天髻是将头发拢到头顶,再在头顶编出两圆柱形,然后伸向前额,
       朝天髻可以使额头显的饱满。
       北宋女性发式款式众多,搭配的发饰也是琳琅满目,除了传统的簪子、钗子外,还有如梳、翠羽、胜等发饰,发饰的使用情况不仅可体现为单独使用,还可随心的与冠子一起佩戴使用,
       多种多样的头饰展现的是北宋女性在装扮上的精致,以及对时尚的热衷。


       三、北宋女性妆容
       妆容反应着女性内心的心境,在情感交流当中尤为重要,在古代封建社会当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容貌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拥有美貌的人可以祸乱人心,这将容貌的作用提升到新的高度。
       面部化妆在中国拥有悠久历史,商、周时期,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化妆还局限于宫廷女性,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民间的女性也逐渐开始流行化妆。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用粉敷面使皮肤更加白皙,用黛画眉毛使眉毛更黑,先秦时期化妆风格相对素雅,
       白粉多为铅粉制成,白粉妆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一白遮百丑的观念体现。
       到了秦代,
       红妆取代“粉白黛黑”成为时尚,
       即在白妆的脸面上施以朱砂胭脂。红妆的流行离不开秦始皇的审美观及文化交流下对匈奴人胭脂红妆妆容的效仿。


       秦始皇在皇宫中好神仙之术,于是让宫人都化红妆翠眉,梳神仙髻。秦始皇时期红妆限于宫廷,尚未在民间流行开来,但
       汉代后着红妆者开始增多,并在胭脂引进至中原地区后,红妆受到了追捧。
       汉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妆容活跃发展,出现各式妆式,受涂金的佛像启发,女性为表示虔诚遂在额间晕染黄色,后成为流行的额黄妆。民间还出现点额妆容,即在额间贴饰物,
       花钿是其中的典型,是将各式材料制作成花形贴于额前。
       至唐代,民族交流频繁融合下,更是将妆容推向新的高度。红妆中最浓艳的称为酒晕妆,较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比桃花妆更淡者为飞霞妆。一般认为唐代女性妆容步骤大致可以分成
       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
       如元稹在其诗《恨妆成》中描述的类似。


       其中点面靥是在嘴角两侧用胭脂点出圆点,描斜红是在眼角两侧各画出红色月形,涂唇脂中唐代女性以追求小巧唇形为时尚。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目的出土的舞蹈俑妆容很好的展现了唐代化妆后的完整妆容。唐代妆容多为浓妆艳抹,至此中国妆容发展成熟。
       北宋化妆大致可以分为敷粉、抹胭脂、画眉、涂唇脂、贴花钿几个步骤。
       妆容偏向清新淡雅,与唐代豪放的浓妆比较起来,两朝代的审美截然不同,白面红妆依旧是装扮的基本情况。
       妇女将眉毛剔除,用墨重新画上,是古已有之法。
       北宋画眉不再使用黛,而是使用墨,即先去除去原有的眉毛,再使用墨画上想要的眉型,北宋眉式种类多样,如有长蛾眉、浅文殊眉、远山眉、鸳鸯眉、晕眉等。唇妆方面沿袭前代,依旧以红唇为主,相较于整体的淡雅,唇妆是整个妆容中最引人瞩目的,
       以追求樱桃小嘴为时尚。


       钿在北宋同样流行,梅花形深得喜爱,平民家的女性多是将彩纸剪成各式形状,贵族女性饰品则更加多样,如将珍珠作为装饰,称为珍珠花钿妆。北宋女性妆容整体风格是淡雅精致的,
       同时也是新颖的,在前代基础上对妆饰有所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妆容风俗。
       北宋女性花冠服饰作为重要的饰品,其发展过程从来不是孤立静止的发展,而是和北宋时期的服装、发式、妆容等风俗的同步丰富与配合下发展起来的,
       最终形成了北宋独特的审美时尚。
       它们都以独特的装饰语言服务于北宋女性,承载着文化意义,展现着北宋女性各自的性格和美丽,无论是选材或是制作层面都体现了时代的文化特征及审美。正因如此,
       它们向后世展现着北宋女性的独特魅力,时至今日依旧大放异彩,受到赞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