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闹出乌龙事件了,众所周知,庄稼得种在肥沃的土地上,
但谁能想到,在黄沙漫天、毫无生机的沙漠里,居然也能长出金灿灿的小麦!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小麦品质不仅出奇的好,还阴差阳错的解决了一道世界难题。
1
2024年6月,新疆麦盖提县里6400亩沙漠试验田里的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到294公斤!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在沙漠里长出来的小麦品质出奇的好,经过专业检测全部达到一级小麦标准。
可谁能想到,这个让全世界都竖起大拇指的成就,竟然源于一个被专家们最初认定为"异想天开"的"乌龙"工程?
说到这事,就不得不提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这几年大家应该都感受到了,气候变化让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南方动不动就发大水,北方却经常干旱少雨。
种地的老乡们都说,现在种庄稼是越来越难了。再加上城市不断扩张,传统的增产方法,比如改良种子、科学施肥这些,效果已经不太明显了。
就在农业专家们为粮食安全发愁的时候,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就拿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这片"死亡之海"每年都在扩张,现在面积已经超过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浙江省那么大。
这里一年到头下不了几场雨,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几十倍。每年春天,从这里刮起的沙尘暴能一路吹到北京,把天空都染成黄色。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片沙漠每年还要往外扩张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年就要"吃掉"一个深圳市那么大的地方。
这些不断扩张的沙漠,给周边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威胁,在甘肃民勤县,有些村子因为沙漠逼近,不得不整体搬迁。
面对这种情况,专家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种梭梭树、沙柳这些耐旱植物,或者用草方格来固定流沙。
但这些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种下去的树苗成活率很低,就算活了也要好几年才能长大。最要命的是,这些治沙方法没什么经济效益,老百姓积极性不高。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既然沙漠治理这么难,为什么不干脆在沙漠里种粮食呢?
2
其实早在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就曾透露过:"我们正在研究海水稻,希望能在沙漠里种出水稻来。"
这话一出,立马引起了轩然大波。专家们纷纷表示不可思议:沙漠里种水稻?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但袁老爷子可不是说着玩的,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实验,虽然最后发现沙漠里确实不适合种水稻,但他们意外发现,小麦在沙漠里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
于是,"沙漠种粮"这个想法就这么被提上了日程。
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寒旱区作物科学研究所",组建了一支精锐的科研团队,开始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植小麦的探索。
经过反复筛选和试验,科研人员最终选定了"新疆麦盖提县"作为试验基地。
这里虽然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但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而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小麦积累养分。
2021年10月,第一批试验田正式播种。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觉得这简直是在"沙里淘金"。
可谁能想到,第二年6月收割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6400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竟然达到294公斤!比专家们预计的200公斤高出近一半。
更神奇的是,这些小麦品质出奇的好,蛋白质含量高达15%,远超普通小麦12%的水平。
这个结果一出来,整个农业界都沸腾了。专家们纷纷感叹:这简直是颠覆了传统农业理念!
不仅如此,这种"沙漠小麦"还有三大意想不到的优势:
第一,沙漠病虫害少,几乎不用打农药;第二,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小麦积累养分;第三,沙质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发育。
最让人惊喜的是,这个"乌龙"工程还意外解决了世界性的沙漠治理难题。
3
一开始进行试验的时候,科研人员的心思都紧紧地盯在小麦产量上。大家一门心思琢磨着怎么让小麦在沙漠这种恶劣环境里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然而,在日复一日的种植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麦田里的沙子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
凑近仔细瞧,沙地表面竟然形成了一层薄薄的 “保护膜”,用手摸一摸,还有点儿弹性,就仿佛是给沙漠盖上了一层特别的 “皮肤”。
这可把专家们乐坏了,赶紧成立专项组研究这个意外发现。
经过深入研究才知道,这层神奇的 “保护膜”,学名叫生物结皮,它是小麦根系、土壤微生物和沙粒一起相互作用形成的。
小麦在生长的时候,根系会分泌出一些特殊的物质,这些物质就像是精心准备的 “营养餐”,一下子就吸引了大批土壤微生物跑来 “聚餐”。
这些微生物吃饱喝足之后,又会分泌出有粘性的物质,就像胶水一样,把原本松散的沙粒紧紧地粘在一起。随着时间慢慢过去,这层 “皮肤” 会越来越厚,最厚的能达到5厘米。
为了验证这层"皮肤"的效果,科研人员专门做了风洞试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有生物结皮的沙地,扬沙量比普通沙地少了80%多!
这意味着,种一片小麦地不仅能收粮食,还能充当天然的"防沙墙"。
现在,这个意外发现正在西北地区大显身手。
在新疆和田,种植"沙漠小麦"的村庄,沙尘天气从每年60多天降到了30多天;在内蒙古阿拉善,试验区的风速降低了将近一半。
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国要推广100万亩"沙漠小麦"。这相当于在西北建起一道200公里长的"绿色长城",不仅能年产30万吨优质小麦,还能锁住上亿吨流沙。
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实在是让人忍不住点赞,这就是科学的力量,也是意外发现带来的惊喜。
对此,大家怎么看?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 “沙漠小麦” 的故事特别了不起呢?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信息来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