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上亿”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冯唐,语出惊人:“只有穷人,才会痴迷技术,只有笨人,才会想着先把事做好,越是底层的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越差。 你越往上走,你会发现,你以为人家天天在研究事,而他们往往在研究人,一语中的,直击要害!” 你细品,这话扎心吗? 想想办公室里最卖力的技术骨干,熬夜写方案、调代码,年底晋升名单上却总没有他;再看看隔壁工位那个PPT写得一般、但和领导吃饭总能“碰巧”坐一起的同事,升职加薪反而像坐火箭。 现实就是这么魔幻,你以为的“能力为王”,可能只是自我安慰的童话。 别急着骂世道不公。 冯唐说的不是让你放弃专业,而是点破了一个真相: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从来不是单线程的“做事逻辑”。 你越往上爬,资源越稀缺,竞争越隐形。那些能调动资源的人,哪个不是把人心摸得透透的?酒局上推杯换盏间的试探,项目会上轻描淡写的站队,甚至朋友圈点赞的先后顺序,都是成年人的摩斯密码。 你以为大佬们在会议室谈的是几个亿的生意?不,他们可能在用茶水的温度试探对方的诚意。 不是说技术无用,而是太多人把技术当成了逃避社交的盾牌。 “我把活儿干漂亮了,总没错吧?”——这种学生思维,恰恰是职场最大的陷阱。见过太多老实人,项目做得滴水不漏,汇报时却被同事抢了功劳;方案改了十八版,最后甲方选了会来事的那版。 冯唐在书里写过,成年人的世界,90%的难题都能用人情世故破解,剩下10%是因为你还没找到对的人情解法。 别把“搞关系”想得多肮脏。真正的高手,能把利益交换包装成互相成就。 你帮领导解决孩子上学问题,他给你引荐关键人脉;你给客户送家乡特产,他透露行业内部风向。 这些看似“虚头巴脑”的操作,本质上是用小成本撬动大资源。 就像冯唐说的,顺着人性做事,逆着人性成长。你可以保持清高,但得先爬到有资格清高的位置。 说到底,这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你在格子间埋头改Excel时,有人正在高尔夫球场谈笑风生;你觉得送礼是歪门邪道,别人早把人情练达写进了KPI。 冯唐那句“别把自己太当人,别把别人不当人”,乍听刺耳,细想却是生存智慧。 与其抱怨规则,不如读懂人性——毕竟,先活下来的人,才有资格制定规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