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伤逝》里有一则故事,说王粲去世了,魏文帝曹丕在他的葬礼上提议说,王粲喜欢听驴子叫,希望到场的人都学一声驴叫来送送他,结果宾客们齐齐学了驴叫来为王粲送行。 这个故事固然表现了魏晋人的率性,但更多地写出了曹丕对王粲过世的惋惜,那么王粲是谁,能让曹丕这样身份尊贵的人另眼相看呢? 其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之一,和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一样,被视为是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那么建安七子除了王粲有还有谁,他们的文章又以谁的为最好呢? 我们不妨一个一个地来认识他们。 扬班之俦 七子里名声最大的是谁?无疑是孔融。三国是一个乱世,文学成就远不如演义里的故事来的那么容易让人记住。孔融正是如此。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以外,孔融还贡献了不少史实和演义故事,包括和曹操的政治争斗引出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个成语,包括早年任北海相时和刘备、太史慈之间的故事……

一般在介绍孔融时“建安七子”只是附加的名头,孔融不靠文学成就成名。但是他的文章水平到底如何呢?在七子里又排名多少?我们还是要比一比。当然本文很难从文学角度直接去比较,还是主要以当时和后世的评价来侧面对七子的文学水平排一排位次。 孔融的作品集已经失传,网上能找到的完整作品也只有九个,按照曹丕的《典论》的叙述,孔融写得最好的应该是散文和六言诗,说是“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这其实是一个不得了的评价,扬雄就是刘禹锡《陋室铭》里提到的子云,班固则是《汉书》的作者,两个人都是写汉赋的代表人物,和司马相如、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和这样的人物作比足以说明孔融文章的高妙。 章表书记 七子里第二有名的是陈琳,因为帮袁绍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从而在史书上留名。这片檄文是古代最有名的檄文之一,其中“赘阉遗丑”到今日还是有人用来骂曹操。这檄文写得有多好,从曹操的反应也可知。即使曹操被骂了,他也甘心放了陈琳一马,这件事也成为曹操唯才是举的美谈。 除了这篇檄文以外,陈琳的名篇就不多了。他在归附曹操之后多是帮曹氏写章表,类似于今天的公务文章,而他擅长的诗赋也多表现出追求功名,立德立言的倾向,旨意不高使得陈琳的文学成就大不过孔融。

而另一个帮曹操写章表的阮瑀,其实他的文名远不如他的儿子——“竹林七贤”里最有名的阮籍。他的诗赋也多反应社会现实,和陈琳一样有着奉承曹氏的地方,旨意也算不上很高。他的文学成就还有一部分来自于音律,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诗赋称长 刘桢,他以诗赋见称,最被人赞赏的是他诗赋里的气概。同时期只有曹植诗赋的气势可以和他相比,他虽然也称颂曹氏父子,但是更多表现出对盛世到来的渴望,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这就使得他的格调高于陈琳和阮瑀。他的风格被曹丕评价为“壮而不密”,就是气概很足不琐碎。 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却没有前面几位成功,因为在宴会上平视曹丕的妻子甄姬而被曹操处罚,又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最终可谓名不见经传了。

应玚,同样以诗赋称名,尤其是赋,他的风格多为现实,赋表现动乱下的人民流离失所之苦。他的风格曹丕说的是“和而不壮”,即气概不足,但是通畅写实。 这两位因为传世的诗赋不多,一直以来被研究者忽略,但从当时和后世的评价来说,是要胜过陈琳和阮瑀的。 名与节并 徐干,是七子中特殊的一位,曹丕说他“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他的道德和文名是并存的。他虽然也擅长诗赋,但没有作品流传。留下来的只有一篇政论性著作《中论》。 从散文的角度看,《中论》无疑是佳作,但从哲学角度讲,却太过中庸。徐干的思想偏向中和,鲜有锋芒,但这也导致了《中论》有些回避黑暗的现实。曹丕评价他的文风是“时有齐气”,即风格舒缓,与人无争。

徐干的诗赋文章在曹丕那里大概可以排的上第二,曹丕专门对徐干著书立说的行为表示赞赏,“成一家言”,肯定他立言的贡献。 七子之冠冕 而历来为后世所推崇,也被曹丕认为是七子中“气”最为绵密持久,更被刘勰称之为“七子之冠冕”的,正是开头提到的王粲。 王粲,字仲宣,汉末避乱荆州,做刘表的幕僚。刘琮投降曹操之后,王粲开始活跃在曹魏核心势力之中。所以王粲的诗赋有着明显的两个时期的风格。 避乱时期,王粲的代表作《登楼赋》,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写法,简明扼要,写出了对乱世的忧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他着重关注乱世之下百姓的生活,所以文赋旨意很高,情感基调悲怆,文学价值极大。而归顺曹操之后,他的文风则向邺下的陈琳阮瑀一样,转为歌功颂德,但他风格激昂,相比前两者更有自己的思考。

事实上,从当时人的评价和后人的反响来看,王粲也是当之无愧的七子中的第一。 蔡邕是汉末的大儒,对年轻时候的王粲自愧不如;曹植则直接评价王粲的诗赋“独步汉南”——整个南方都没有能和之相比的人;而《典略》更是说有王粲在,“钟繇、王朗等虽各为魏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可谓评价至高。 前文中时时拿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七子的评价来阐述,这篇论文是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著,地位很高,对七子的评价也很中肯。 在曹丕那里,是以“气”作为文章好坏的标准,而又以文章能够千载“立言”为最高。王粲正是在这样的尺度下被当做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人。 我们知道曹植是建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可谓魏晋之交第一的文人,而跟他能并称的,唯有“曹王”中的王粲而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