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7 年之后,年轻的学生之间对《大话西游》中的台词已经耳熟能详。当他们聚会在草坪自习教室或餐厅里时,能迅速引起共鸣并进而称兄道弟的——在这里,台词居然成了继香烟和酒之后可运用在文化上的社交工具,这在以前可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大话西游》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探讨的问题。

大胆篡改:《大话西游》与《西游记》

《大话西游》是一部港产电影,分上、下两集,上集名为《月光宝盒》,下集名为《大圣娶亲》(又名《仙履奇缘》),影片故事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梗概如下:

孙悟空投胎做了人,成了一个强盗头子,名叫至尊宝。至尊宝爱上了前来吃唐僧肉的女妖白晶晶。白晶晶后来自杀。至尊宝借月光宝盒让时光倒流以救白晶晶,不料却倒回了五百年前,因而遇见了仙女紫霞。

由于上天的安排,紫霞在至尊宝脚底烙了三颗痣,使其变回孙悟空,而紫霞也因前缘而爱上了至尊宝。但至尊宝却不愿接受自己的孙悟空身份,仍然坚持寻找白晶晶,并因此轻慢紫霞对他的深挚的爱。

而当至尊宝最终找到白晶晶时,却发觉世事已变,他真爱之人已不是白晶晶而是紫霞。而紫霞被牛魔王所擒,至尊宝为救紫霞又重新复生,变为孙悟空他从此大彻大悟,皈依了佛门,放弃了对紫霞的爱,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

电影《大话西游》的故事原型来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一-《西游记》,其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牛魔王等都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因此,要理解《大话西游》则有必要首先对《西游记》进行解读。

《西游记》故事的形成过程,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累。它取材于唐太宗时高僧玄装赴印度取经的故事,玄奘本人的《大唐西域记》、他的徒弟慧立写的《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唐代民间白话小说《唐太宗入冥记》等都给它提供了一些历史的或神话的材料。

南宋时代,民间艺人的话本中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今本《西游记》奠定了初步规模。而产生于元代中叶或元末的古本《西游记》,较《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有了一些发展扩充,可惜至今只有《梦斩泾河龙》这一片断保留于《永乐大典》之中。

《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不是赴西天取经的唐僧,而是一路上保护唐僧的孙悟空。孙悟空是花果山中一块吸收天地精气的仙石孕育而生的,他的出生充满了神异的色彩,但这个神话人物的性格形象,却有丰厚的生活依据及其现实基础。

孙悟空性格形象的形成过程,也正是取经故事不断丰富、发展,直至在《西游记》中完成、定型的过程。

在历史演进中,孙悟空的形象不断丰富充实,并完成了多样性的统一。在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元明之际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唐僧占据了最突出的位置,孙悟空还没有成为整个故事的主角。《西游记》改变了取经故事的传统结构,将孙悟空作为小说的第一号主角隆重推出。

实际上,在《西游记》中,唐僧这个人物的作用已几乎淡化成故事的一个缘起,他是支撑取经故事框架的柱子,没有他,取经就失去理由,下面的故事也就无从展开了。

在他完成了这一结构作用之后,作者似乎不再保持先前对他的那种浓厚兴趣,将其视同鸡肋,置之不理,因此他的形象相对单薄苍白,缺乏血肉,也不再有发展。

尽管这样,他的软弱、不识世务、慢性子,仍然与坚强、精明、急性子的孙悟空,贪馋动摇的猪八戒乃至忠心耿耿、沉默寡言的沙和尚形成鲜明的对照。

唐僧虽然佛学修养深湛,却空有书本知识,缺乏实际处事能力,其原型来自那些不通世故的书生(书呆子)。观音传授的紧箍咒,在小说中是作为唐僧的权威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它使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流于简单化,故事的戏剧性也因之增强了。

人们一谈到《西游记》就会不知不觉地想到猪八戒。猪八戒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开心果,猪八戒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呢?

猪八戒本身的形象特点与青少年的审美趣味及其娱乐需要相结合,使猪八戒在小说中很容易被塑造成一个喜剧色彩浓厚的角色。事实上,在很多时候,猪八戒的喜剧使命的实现,有赖于其他人尤其是孙悟空的配合。

孙悟空性格乐观自信,谈叶机智幽默,连妖魔鬼怪也照样戏弄。取经路上,他和猪八戒两人之间插科打诨,调笑戏谑,也为出生入死的漫漫征途增添了不少轻松诙谐的意味。猪八戒这一角色犹如戏曲中的丑角,他的形象塑造显然受了元明以来戏曲传统的影响。

同时,《西游记》的语言充满机智、俏皮和幽默,吸收了包括民间说书在内的市井曲艺的语言特色,这构成了全书语言的喜剧风格。

尽管《大话西游》和吴承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同名同姓,片中也有唐僧猪八戒、沙僧,也有观音菩萨、菩提老祖、牛魔王、白骨精,尽管这些人物打斗有类似的背景诸如盘丝洞、水帘洞等等,也尽管这些故事中有着与《西游记》似曾相识的魔法,但它却述说着一个与原著无关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与《西游记》大相径庭的主题。

即便最早的创意确实源自《西游记》,但最后的效果却比初衷走得更远甚至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到不相干的地方。

《大话西游》对原著做了最大限度地毫不保留地篡改,可以说简直是改得面目全非。《大话西游》的剧情推演更是让初次见识它的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以至于不少大话迷们反复看了好几遍,才逐渐理清这其中的情节脉络。

《大话西游》的叙述是夹杂不清的,他不仅在情节内容本身上倒置时空,而且,它在叙述情节内容上也在进行着时空倒置。比如,《月光宝盒》的开头是孙悟空、唐僧和观音在一个超现实的红色场景下出现的情节,同时也是后文要演到的一个情节。这种从叙事形式到叙事内容的双重时空倒置,让习惯于欣赏流畅情节的观众们顿时迷失了方向。

合适氛围:大学教室和开放学生

1996 年,结束影院惨淡经营的《大话西游》将拷贝传到了北京电影学院,也许电影学院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荒诞不经以及另类版中《西游记》,也许《大话西游》更适合在校园的土壤里开花。

所以电影一到学校放映立刻博得满堂喝彩,巡回式的结构,被演绎成反叛性格的剧中人物,另类的爱情故事,《大话西游》中的对白被奉为《圣经》。

没有人能够计算出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大话西游》的名声开始传遍学校了,大中小学生买盗版 VCD 的热情高涨,在各个教室都会隐藏几个绝对够资格的“大话迷”,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不断使用《大话西游》中的各种对白,惹得更多的学兄学弟们心里痒痒,渴望尝试一下。

“《大话西游》好看”以谣言传递的速度,迅速在各学校中传开。不懂《大话西游》,不看《大话西游》被认为是与时代脱节。根据《大话西游》改编的各种版本的故事也随之而出,年轻人以其取之不尽的热情反复欣赏着廉价盗版带来的欢偷,看《大话西游》成为一件极为普遍的事情。

网络上真正兴起《大话西游》是和网站的兴起同步进行的。最早发掘《大话西游》无穷魅力的是“水木清华”网站,它在率先使用网络的网虫中享有很高声誉。

1997 年,它的 BBS 开始以帖子的形式刊登出该剧的台词,引起了网迷的浓厚兴趣《大话西游》在经过三四年的慢热之后,终于在网络兴起的时代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互联网使它成为后现代文化中的经典。

有人认为是网站的火爆带动了《大话西游》的火爆,但事实上更多的“大话迷是在看完《大话西游》才想到要在网上共同讨论,无论是上网还是看《大话西游》这一部分人群是重叠的,年轻、有朝气、又带那么一点点反叛,而网站的兴起也带动了《大话西游》的衍生物如火如茶地蔓延。

从《大话西游》立股东大会版到《大话西游》之考研版,《大话西游》就像一个创作源泉,带动着大批“大话文学”蓬勃发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