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1399年),年仅21岁的少年天子朱允炆在帝师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皇位还没坐稳,就开始大肆削藩,一时之间,多位王爷纷纷落马,在这样的情况下,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不甘坐以待毙,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愤然举兵,一路南下征伐,与侄子掀起了皇位之争大战,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最终以朱棣的北军大获全胜、朱允炆的南军大败告终,朱棣成功登顶梦寐以求的皇位,建文帝下落不明,不知所踪,留下千古谜团。 客观来讲,这场叔侄大战伊始,建文帝朱允炆是占着绝对优势的,他有着全国的兵员和后勤保障,可谓兵多将广,反观朱棣,只有北平那块弹丸之地,兵力也区区10万之众而已。

可惜,自古以来,兵员和粮草从来都不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朱允炆终究还是败了,他栽在了用人不当、指挥失误和无将可用之上,他的主力被叔叔一点点蚕食,直至最终彻底失败,败得彻彻底底、干干净净。 当然了,朱允的南军阵营在这场大战中倒也并非一无是处,实际上,南军中也是有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的,这些将领在多次大战中,都曾经给予了朱棣的北军沉重的打击,差点没能坚持下来,济南保卫战就是这样一场经典战例。 客观来说,济南保卫战倒是没让朱棣损失多少兵马,但他还是输了,并且输得很窝囊,因此,这场战役也成为了朱棣一生的军旅生涯中最郁闷、最耻辱的一战。 究竟是谁能够让这位英明神武的燕王输得如此窝囊呢? 他就是铁铉,一个原本不应该出现在战场前沿的地方官员。而这一切,还得归功于一位无能的将领——李景隆。

铁铉当时原本只是山东参政,主要是替南军督办粮草,也就是替南军保障后勤,怎奈主将李景隆实在是无能,明明领着50万大军,还没和北军打几仗,却一路退、退、退,从北平退到真定、退到德州,最后退到济南,更为可气的是,这位李大将军实在太不够意思,退到济南之后,他直接丢下部队,逃到南方去了,白白给北军留下大量重不说,关键时刻还把兄弟们给抛弃了,摊上这么一位主帅,能打胜仗,那才是怪事,南军兄弟们算是倒霉透了! 就这样,原本还属于后方的济南被朱棣的北军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下子就成了战场一线前沿。 朱棣兵临城下时,济南城只有都指挥盛庸的部队在驻守,可朱棣却是倾巢而出,以当时的兵力去对抗南军,无异于螳臂当车、以卵击石,形势万分危急! 与此同时,在外督办粮饷的铁铉也得到了朱棣围城的消息,意识到事态严重性,很快就赶回济南,与盛庸会合。 铁铉和盛庸会合后,一方面主动收拢被李景隆丢下而正在四处溃散的将士,另一方面积极布防济南城,形势稍有好转。

但也只是稍有好转而已,要知道,济南城守军本来就不多,虽然又接收了一部分李景隆留下来的将士,但守军数量依然不够,更何况他们接收的这部分将士刚刚从战场下溃败下来(实际上是被李景隆的无能拖垮),斗志全无,反观朱棣这边,却是全部主力,再加上一路凯歌,士气正旺,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就会发现,以当时铁铉和盛庸的实力,守住济南城是不太可能的,除非出现奇迹。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兵员和粮草从来都不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 奇迹还是出现了!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正是之前从没上过战场的铁铉,铁铉就是这场战争中那个重要的因素! 朱棣对当时的形势倒是很乐观,济南城已经被他围了个水泄不通,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加上对方兵力不足、士气低落,己方却兵精粮足、士气高昂,他认为,打下济南城,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而已!

然而,接下来的实现却狠狠地抽了朱棣几记响亮的耳光,彻底将他抽醒,这场战役,他不仅没能打下济南城,反而成为了他一生的军旅生涯中输得最窝囊、最郁闷、最耻辱的一战! 作为一名成熟的军事家,朱棣充分采用了《孙子兵法》“上攻伐谋”的策略,首先命人用弓箭将劝降书射入城内,企图劝降守军,从而兵不血刃拿下济南城,却遭到了守军的严词拒绝。 劝降失败!朱棣只得退而求其次,下令攻城。 然而,有时候,天堂与地狱仅仅就一线之隔而已! 接下来,朱棣即将要受到接连三重致命的打击、经受炼狱般的折磨了,当然了,折磨主要是心灵上的。 朱棣没想到,这座已被他围困多时、看似不堪一击、指日可破的济南城,他攻击了整整三个月,竟然都没有攻下来,这样的结果,一下子就让朱棣内心充满了挫败感,这是他受到的第一重打击。

当然了,三个多月的围城和持续的攻击,济南守军也到了极限,铁铉和盛庸都很清楚,此时的守军,已经到了弹尽粮绝、崩溃的边缘,如果再死守下去,即使不被北军消灭,困也被困死了,破城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想出一计良策,解开困局。 铁铉和盛庸思前想后之下,决定擒贼先擒王,只要将朱棣杀掉,北军群龙无首,势必引起混乱,到时再趁势反击,困局也就迎刃而解了! 铁铉和盛庸的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在城门上设好机关;第二步是诈降,以受降为名,将朱棣骗入城中;第三步是当朱棣成功上钩,来到设好的机关中时,启动机关,将朱棣杀死。 而如何让朱棣相信他们投降的诚意,进而将朱棣骗到他们事先设计好的机关中,就成为了这个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对此,铁铉和盛庸是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的,那就是:朱棣作为一名洞悉力极强的军事家,南军的困局自然逃不过他的眼睛,照当时的情况来看,破城是迟早的事,南军唯一的活路就是投降。因此,铁铉和盛庸相信,朱棣是一定会上当的。 朱棣果然上当!

受降当日,朱棣只带着少数随从,高头大马,趾高气扬地来到了济南城下,准备入城受降。 然而朱棣刚进城门(也就是设好机关的地方),就听见守城将士高喊了一声“千岁到”(行动暗号),城上的士兵便马上启动机关,将预先设在门拱上的铁闸砸向了他,准备砸死他! 如无意外,朱棣的小命就要报销在济南城了! 可惜,天不绝朱棣,机关失了准头,铁闸砸偏了一点点,只砸到了朱棣的马头,没砸中朱棣。 大难不死的朱棣这才反应过来:“中计了!”,于是急忙换了一匹战马,调转马头,飞速撤出了济南城,回到营中,只留下铁铉和盛庸在城楼上望朱兴叹:“哎呀,差点就成功了,可惜了!” 这是朱棣受到的第二重打击。 接连两次的失败,深深地挫伤了朱棣的自尊心,他那并不单纯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朱棣气急败坏,既然如此,那就休怪本王无情了,那就开打吧! 至此,朱棣不再对守军抱有任何幻想,接连两次的打击,彻底打醒了他,他明白,无论如何,守军都是不会投降的,对付这样顽固不化的敌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将其消灭。

这一次,朱棣又调集重兵将济南城团团围了起来,并且还调来了大炮,持续不间断地炮轰济南城,济南城再次面临着城破的危险,朱棣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然而,命运又和朱棣开了个玩笑,他再次失望了! 因为,城上的铁铉又给了他第三重打击,这次,朱棣又输了,并且输得太彻底、太窝囊。 原来,在北军轮番炮轰之下,济南城墙多处坍塌,眼看城池将破之际,铁铉再次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灵机一动,急忙让手下制作了一些大木牌,在木牌上写上几个大字之后,将这些木牌挂到了城墙之上。 此时,城下的朱棣正在指挥自己的炮兵,大肆炮轰城墙,正轰得起劲之际,突然看见城墙上挂出一些木牌,顿时吓出一身冷汗,急忙下令停止炮击,不敢再轰了。 因为,他看到了木牌上的那几个大字: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

朱棣很清楚,济南城打不打得下来倒还是其次,可要是真把城墙上那几个木牌轰烂了,那才是真的要命。 因为,他发起这场“靖难之役”,虽说是反贼,但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的,那就是根据他老爹的遗训:如果朝中出现了奸臣,那么藩王就可以带兵打入京城“清君侧”。他此次正是牵强附会地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起兵的,如果他真的把父亲的那些牌位给打烂了,那岂不是连老爹都反对? 纵然艺高胆大,但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朱棣还是不敢干的!而铁铉正是摸准了朱棣的这种心理,才出此无奈之策,果然一击奏效!

此时,最得意的莫过于城上的守军了,他们算准了朱棣不敢炮轰他们,因此在城上耀武扬威的,大有“来呀,有本事你开炮啊”之举,然而,面对城上的大肆示威,朱棣也毫无办法,只能乖乖地表示“好吧,算你们厉害,我认怂!” 朱棣真是郁闷透了,攻打小小的一座济南城,却接二连三地被南军开刷,打了三个多月没打下来,好不容易相信人家一回吧,竟然还被骗了,还差点被人家砸死,真是岂有此理!那就打吧,在自己的轮番炮轰之下,眼看破城在即,可人家又把他老爹的牌位给挂出来了,令他不得不停止炮击,主动权又回到了人家手里。 仗打到这个地步,先不说城池能不能打下来,就是连面子上都挂不住!可他又能怎么办呢?干看着人家在城墙上耀武扬威的向自己示威,他却拿人家无可奈何,只能乖乖地认怂,望城兴叹,然后悻悻退兵,从此,南征再也不敢取道济南。

济南保卫战应该算是朱棣一生的军旅生涯中输得最郁闷、最窝囊、最耻辱的一仗了! 当然了,守住一个济南城,改变不了任何形势,朱棣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绕道济南,顺利攻入南京城,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最后胜利,登上了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最终开创了一代盛世王朝。 只是,一介书生铁铉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几乎兵不血刃,凭借着高超的心理战术,就保存了一座城池和百姓免遭了战乱之火,单凭这一点,就足以受后人世代景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