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6年春天,延安,天气刚暖。
毛泽东刚送走一位老朋友,突然转头吩咐身边人:“让后勤部给他换套衣服。”语气平静,但神情有点凝重。
那位刚离开的,是李立三。
这事儿听起来不算什么,可是放在那个节骨眼上,背后藏着的,不只是换衣服这么简单。
李立三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棉袄,裤脚打着补丁,鞋帮也开了口子。
那会儿延安物资紧张,大家生活都不宽裕。
但他那身打扮,还是让人有点意外。
毕竟,李立三不是普通人。
他是早年工人运动的主将,是1920年代中共工运的“领军人物”。
一度也算是党内的“风云人物”。
可那时候,他已经沉寂了很久。
要说李立三的起点,其实挺低。
他1899年生在湖南醴陵的一个农民家,小时候念私塾成绩好,后来赶上新式教育,思想开了窍。
五四运动之后,他被新思潮吸引,1920年去了法国勤工俭学。
在巴黎,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就成了最早一批共产党人之一。
1921年,他被派到安源组织工人罢工。
那次,毛泽东也在场,是他做的调查。
工人俱乐部、罢工指挥部、工人学校,一套接一套建起来。
李立三那时候风头正劲,后来又在沪西、武汉、广州组织大规模罢工。
尤其是1925年沪西罢工,4万人,20多天,最后日本资本家让步。
他在潭子湾的演讲,至今有人记得一句话:“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那时候,他是工人心里的“靠山”。
可打从1930年起,风向变了。
那年6月,李立三提出一个大胆的策略,叫“全国总暴动”,也就是后来说的“立三路线”。
想法是对的:发动城市工人起义,迅速推翻国民党政权。
但当时中国还处在农村包围城市的阶段,城市基础薄弱,武装力量也不足。
结果,起义失败,损失惨重。
他被撤了职,9月就离开了中央领导岗位。
1931年,他到了苏联。
身份是“学习”。
实际是反思。
那段时间,他几乎从国内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偶尔有消息传来,也是支离破碎的。
抗战爆发后,他才回到延安。
但再也没能回到核心圈。
这事儿要从党内的用人方式说起。
那会儿强调“实事求是”,也讲斗争精神,但更看重“有没有错、错得大不大、认不认错”。
李立三的错误不小,但他态度很端正。
他在延安文化部门做事,讲课写材料,经常自我批评。
有一次在党史讲座上,专门讲了“立三路线”的问题。
台下有人问他:“你怎么对犯错者的心理那么了解?”他停了一下,说:“因为我是李立三。”
会场安静了几秒,然后掌声响起来,很久没停。
这场讲座之后,他越来越多地参与党内教育工作。
后来,他主动提出想和毛泽东谈一次。
不是求职,而是想表个态——自己不会忘记初心,也希望还有机会继续干。
那天的会面没公开记录,只留下了几句话。
“立三同志,来了啊,快请坐。”
“主席,我……”
“过去的事儿,咱们总结过了。
重要的是向前看。”
他走的时候,没说太多话。
毛泽东面色如常,只是等人一走,就说了那句换衣服。
不是嫌他穿得破,是觉得一位老同志,不能就这么寒酸地走进走出。
那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尊重,也是对早期革命历史的尊重。
那件事之后,李立三很快被调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后来又当了新中国的第一任劳动部部长。
他干得很实在,没再搞激进那一套。
专注劳动法、工资制度、保险体系建设。
制定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工会法》等重要法规。
还推动成立了多个行业工会,像煤矿、搬运工这些。
有一件事很少人知道。
他在劳动部时,曾亲自过问一个偏远矿区的工伤补偿案。
案子不大,但他专门写了批示,让地方按规处理,还附了手写的“务必查实”三字。
他很少再提自己过去的光辉或错误。
只是一门心思往前干。
后来,他的名字重新出现在会议记录、工会刊物、劳动政策文件里。
但从头到尾,他再没主动提过“立三路线”。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李立三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汪家熔,《李立三在中国工人运动中的地位》,《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2期。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全国总工会档案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年。
李立三口述,王明远整理,《李立三回忆录》,中国工人出版社,1983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