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朝廷是大明的职场,职场中自然有队友,对手,那么职场中是否有朋友呢?

剧中有一个人关键人物谭纶,他串起了一剧中几个的重要人物,他和海瑞、王用汲、太医李时珍都是朋友,和胡宗宪是旧相识。

这样原本不认识的几个人,被连接在一起。

在充满权谋利益的官场,分分合合,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丘吉尔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那么在纷乱的职场中,利益面前,谁是真正值得拥有的朋友?

三观一致,志同道合

嘉靖朝有严党和清流两大派,党派靠的是共同信念和共同利益连结在一起的群体。

清流因为倒严,而团结在裕王身边。徐阶、高拱、张居正是裕王老师,谭纶是王府詹事,他们因为倒严团结在一起。

严党在浙江搞改稻为桑,清流想派人去浙江,谭纶自称“胡宗宪这个人和我有深交”。

于是他就派往浙江任参军,清流希望谭纶能影响胡宗宪的决策,甚至能把他拉到清流这里。

从后面剧情看,胡宗宪对谭纶的看法,认为他只是一个书生,十年都没有进步,胡宗宪甚至不理解,裕王为何会看重他。

胡、谭两个人可能十年前相识,但是今日观点,志向已经相去甚远了。

从为政理念上看,胡宗宪有底线,心中想着百姓的安危,做人他宁愿辞官,也不愿意做小人背叛恩师。

反观谭纶,心中完全没有百姓,眼中只有党争利益,不顾浙江受灾百姓,明哲保身。

谭纶怕事,甚至海瑞在审郑何的供词上,他也没有签字,被高拱斥责为“无耻”。

谭纶和胡宗宪有过一次长谈,两人对事情的看法,不在一个层次上,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的两人称不上真正的朋友。

实际利益和共同目标

浙江郑必昌、何茂才都是依附于严党的官员,他们想的是帮助小阁老完成改稻为桑,自己也顺便捞一笔,平时在官场上 两人一唱一和 。

何茂才冲在前面,郑必昌站在后面出主意。

浙江策划毁堤淹田、和沈一石谈判兼并土地数量,两人配合默契。

没有想到胡宗宪出手干预分洪,只淹了1.5个县,之后胡宗宪霹雳手段杀了两个县令、李玄、马宁远,惊动了嘉靖。

胡宗宪从浙江改稻为桑中脱身,郑、何成了改稻为桑的主力军,他们目标一致又有共同的实际利益,算得上朋友。

之后他们一起套路高翰文、通倭计算计海瑞、两人关系不可谓不亲密。

正所谓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郑必昌与何茂才一起讨论问题,何茂才总是怕被郑必昌坑,表现出对他不信任。

郑必昌让何茂才起草给小阁老的信,何茂才立刻就跳起来,郑必昌不得不说等他回来照抄一份,可以吗。

两人之后一起烧沈一石账册,共同销毁证据,是因为郑自身利益与何茂才捆绑太多,不得不带着这位“朋友”共进退。

两人被海瑞审问时,老到的郑必昌,事事往宫里扯,试图扰乱视听,可猪队友不大聪明,被海瑞一审,毁堤淹田的真相也说了出来,两人彻底被严党抛弃,一起走上黄泉路。

实际帮助和支持

海瑞和王用汲是谭纶推荐去淳安、建德做知县的。

初次见面他们是在杭州的巡抚衙门,海瑞表现出刚直不阿的性子,王永汲温润,通情达理。

王用汲说,刚峰兄你在前面走,我尽量跟着。

王用汲并不是一个毫无原则的官员,在省里议事,面对郑何提出的荒谬的议案,他借圣人言,从人伦、可行性、实行后果等方面进行驳斥,让郑何也哑口无言。

海瑞发现这位王用汲和自己是一样,心中是装着百姓的。

之后,赵贞吉上任,他们作为郑何案件的陪审官,参与审问郑必昌、何茂才。

海瑞为了弄清毁堤淹田真相,单独提审何茂才,准备自己记录,签字,不牵扯任何人,关键时刻,王用汲站出来,作为记录者,帮助海瑞完成审问。

海瑞来到北京户部任职,王用汲帮他租房子,装修房子,付了房租的差价,对海家的生活也处处照顾。

海瑞在上《治安疏》前,为了不牵连王用汲,特地让他去外地查案。海瑞最信任王用汲,将自己一家人都托付给了王。

得知海瑞被抓,王用汲赶回京城,即使面对司礼监,他依然称海瑞是古风君子。

陈洪用所谓的朋党理论,将王用汲也抓了起来。海瑞是一个很孤傲的性子,但他评价王用汲:“贤者润莲,我不如你”。

两位观点一致,又提供实际帮助和支持的人,甚至愿意同生共死,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这世界有些这样的人,见了面就能感觉到一种默契,然后在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

海瑞与王用汲就是这样,他们是君子之交,是生死相托的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