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1940年生,河北省景县人。本姓陈,名鸿彰,斋号九叶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研究所所长。

早年从力群学习版画,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班学习,得到黄永玉、王琦前辈的指导。20世纪70年代改学中国画,跟钱松喦、亚明习艺多年。


【 红情绿意 曲尽其妙 】

论华拓山水画风之“三部曲”


在中国山水画坛上,有一批具有才气的中年画家,他们勤奋刻苦、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开拓出各种艺术天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华拓则是其中之佼佼者。


数十年来,他坚持了一条研习传统——深入生活——求变求美——不断创造的艺术道路。观其作品,可归纳为“三部曲”。

第一部“曲”,是他的继承学习阶段。早期,受业于李桦、力群,从事版画创作。自江苏省国画院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名声大振以来,许多中青年画家受其熏陶、感染,华拓也不例外,70年代起转入到山水画创作方面来。


师从钱松喦、亚明、宋文治诸大家,得其三昧。又对历代各种流派的山水名作加以研究和临摹。


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此期,虽然能熟练地运用古人和今人的笔墨技法来描写现实生活,但总体上看,基本上是属于江苏山水画风的秀美之作,与他人距离拉得不大,故尚未形成“处处有我”的鲜明突出的个人艺术风格。

第二部“曲”,是他的突破独创阶段。这是华拓一直在思索与实践的课题,完成这一课题是在80年代。

1984年,他获得两次机遇,一次应青海省文化厅之邀,一次随中国作家、艺术家访青代表团,赴青海高原访问、游历。


大自然的色彩太美了,四个月的实地写生,使他完全浸沉在山水之性即我性、山水之情即我情的物我两化的境界中。

他画了许多写生稿之后,经过一番艺术加工,创作出一幅幅沁人心脾的神品之作。


在南京展出后,轰动一时,观者无不异口同声地称赞其画风大变,以艳丽夺目的青绿设色为主的山水画脱颖而出,在江苏山水画苑中增添一朵奇葩。

中国画最早是重色彩的。到了两宋,水墨浅彩的山水画占多数,但也出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青绿山水那样的杰作。


元明清,水墨写意山水画十分发达,王翚的青绿山水虽有一定成就,但作品不多,青绿山水画技法几成绝响。

华拓则来了一次“文艺复兴”,将中国山水画色彩的运用向前推进了一步。在继承传统青绿山水画用色的前提下,又汲取了张大千的泼彩画法、钱松喦的小青绿画法,并从油画、水彩画中受到启迪,创造了自己的绘画语言:注重审美主体情感的抒发,强调意境,以写实手法代替装饰性,用书法笔法入画,色彩艳而不俗,形象自由活泼,反映风土人情,生活气息浓郁,有很强的时代感。这就是华拓的一家之法。


第三部“曲”,是他的不断深化阶段。清·郑板桥云:“作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引自《中国画论辑要》)这是说,在作画前不必受某一格法的限制,这样才有可能创造更新的格法。


华拓正是有着这种不断创造的精神。特别到了90年代,他的作品又比以前更加深化了一步。当然,仍然处于上下求索之中,但已得到不少批评家的赞许。

他的山水画题材多样,手法多变。无论是青海高原、长白天池,还是江南水乡、苗家村寨,都能运用不同的笔墨色彩,表现不同的对象,呈现着崭新的意境。


他常喜欢在以青绿为主调的画面上,安排一些不规则的大小不同的色彩点点,好像西方的点彩派。

传统的青绿山水是画在绢或熟宣上的,而他是画在生宣上的,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显然有别。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青绿山水画法中糅合了水墨写意或泼墨或泼彩或没骨的画法和趣味,显得精工之极又有逸气。

他创造了一种介于工写之间的青绿山水画,其色彩处理显得比以往更加沉着、凝重而清气流衍,线条的笔法更见功夫,细巧求力、刚柔相济、疏密有致,有着音乐般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继承传统就是要与古人缩短距离,汲其精华。发展传统就是要与古人拉开距离,距离拉得越大,个人风格就越突出,成就就越大;发展传统就是要变,每变一次,更上一层台阶,谱写出新的乐章。华拓是一位善于勤思通变的艺术家,他变出的“三部曲”,已成为辉煌;艺无涯,变亦无涯,人们期待的是他未来的“新三部曲”,将变得更加辉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