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实行过军功赐爵的制度,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确立的二十等爵位便是如此运作的。
那么问题来就在这里,在这种建立在军功基础上的制度下,为何会出现一名战功卓著的名将只能在大良造这个第十六等爵位上停步不前,而一个不懂军事、毫无功绩的奸佞小人却能够一路爬升到最高等级的彻侯封号?这其中是否另有隐情?我们不妨来慢慢道来。
商鞅变法:实行军功论爵位制定二十等级
在秦孝公时期,魏国大夫商鞅应秦国之邀来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原有的九卿制度,改实行按军功授予爵位的制度。这套新的制度非常简单粗暴,将爵位划分为二十等,从第一等的彻侯到第二十等的戚夫,如果军功越大,那么得到的爵位也就会越高。
这样一套建立在军功基础上的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秦军士兵的斗志和战意。对于普通士兵而言,每斩杀一个敌军就能获得一条军功;只要不断杀敌累积军功,不但可以不断升为低级军官,如果战功够多累积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跨越阶级成为将领。这无疑大大调动了士兵们上阵杀敌的积极性,你杀一个敌人,你的地位就会更高一分,谁还不想飞黄腾达呢?
而对于将领们来说,商鞅变法后的要求也变得更为严苛。将领每打一场战役,光取得胜利是不够的,还要让自己这一方阵亡的士兵数量少于敌军,这样才算立下真正的军功。
如果秦军的阵亡数量反而更多,那不仅没有军功,反而有可能会受到惩罚。可见,商鞅变法后对将领的要求可谓是雪上加霜,这无疑也使得秦军的作战方式更加残酷无情、强调低伤亡。
在这一制度下,很快就出现了一大批依靠沙场杀敌立功而飞黄腾达的新兴军官。而在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后来被称为“战神”的白起了。
白起:三大战役崛起为战神
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逐渐崛起了一名杰出的年轻将领,他就是白起。白起原本只是秦军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左更,可通过连年征战,他很快就凭借自己在沙场上的勇猛表现和出众才华,迅速升任将领。
公元前278年,已经是秦国中级将领的白起率领十二万大军在伊阙大战韩魏联军。彼时的敌方联军竟组成了二十四万大军,不仅数量远超我军,且驻扎在险峻的河谷之中。许多将领认为我军此役胜算渺茫,纷纷踌躇不前。
然而白起只身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率领手下士卒深入敌阵。经过长达一天的血战,白起不仅歼灭了敌军主力,还活捉齐王,一举击溃了敌军。此役我军仅损失一万人,就斩杀八万敌人并生擒十一万。战后秦军夺得敌方五座城池。
这一巨大的胜利无疑令三军士卒对白起推崇备至、信服于心。而凭借此役立下的赫赫战功,白起也在第一时间里获得了军功爵位的大幅提升,从十二等的左更一下子升到了十六等的大良造。
八年后,楚国大举伐秦,白起再次被派往前线。面对楚军猛烈的攻势,白起不惧强敌,终于在鄢郢展开殊死决战。这一役,白起先是亲自率领歼击部队突袭楚军大营,楚军大乱。趁著敌军潮水般后撤之时,白起又命令多个秦军部队从多路歼灭溃退中的楚军。
终于,在白起的连番猛攻下,楚军主力被全歼,楚国重镇郢都也被我军攻占。鄢郢之战的胜利再次令白起声名鹊起,受到秦王的高度赞赏。此时的白起已经是当世无双的战神,为了奖励白起的杰出功勋,秦王亲自下旨特封他为“武安君”。这无疑是白起军事生涯最高光的时刻。
公元前260年,赵秦长平之战爆发。此役之前,赵国仗着兵强马壮,长期对秦国采取压境的态度。秦王见大好局势不容错过,立即派遣白起率领精锐主力部队前往迎敌。然而让白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敌方这次竟然调动了四十五万大军前来迎战。我军虽然也有八万,但与之相比仍然寡不敌众。
白起深知正面对战毫无胜算,于是一个大胆的军略在他心中成型——用反间计断赵军粮道!白起亲自带队袭击了赵军的几个粮草仓库,并杀死负责押运粮草的士兵,同时派人在赵军中散布谣言,使得赵军主帅陷入互相猜忌之中。
就在赵军主力陷入混乱时,白起迅速发动攻击,终于以我军四万人的损失击溃了四十五万敌军,歼灭赵军主力。长平之战的胜利确立了白起在战国时期的战神地位,也使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利推进了一大步。
三大经典战例无疑锻造了白起的戎马一生。在这三场战役中,白起先后大破强敌,斩获万人,攻取要地。他的战功之盛,战绩之赫赫,无人能及。也正是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让他从一个小小的左更冲昇到大良造这个级别,位居军官骑将之最高峰。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根据白起的功绩来看,他完全有资格再升得更高,为何他的荣誉最终就此定格在大良造的位置上了呢?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原来,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确立的二十等爵位中,大良造是战场上令旗手、统军先锋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荣誉。而要继续晋级,只能是进入朝廷,出任官僚文官的位置。这意味着白起这样的猛将必然要离开战场,不再直接统帅大军。白起本人也坚持要在前线效命,所以才止步于大良造,没有再追求更高的位阶。
与此同时,白起其人也颇有仁义之心,将士们都愿追随他征战。而一旦白起离开前线,秦军的战斗力势必会受到削弱。所以为国计民生着想的秦王也不愿调白起入朝参政。于是在种种考量下,白起的军衔和爵位就这样定格在了大良造。当然,鉴于白起非同一般的战功,秦王还是特地亲自加封了他一个“武安君”的加号,来表彰他的最高功勋。
可见白起的荣誉之路就此一马平川,实则也是出于各种体制因素与现实的考量。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一个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只会拉关系讨好权贵的奸佞——嫪毐。
嫪毐:依靠权势一路高升
与白起不同,嫪毐此人并无任何军事才能可言。他只是一个会阿谀奉承、别有用心的权势奸佞。公元前247年,秦王政登基,他的母亲赵太后又年轻貌美,对宫中后宫之事颇感厌倦。此时有心献媚的嫪毐败给了赵太后,自称是一名太监,很快就通过各种花言巧语博得了赵太后的信任,两人开始了一段见不得人的秘密关系。
嫪毐深谙权力的滋味,此时赵太后在朝中掌权,正是他自己飞黄腾达的大好时机。在赵太后的扶持下,嫪毐很快就封上了第一等爵位的彻侯,甚至超过了白起,成为了当时秦国爵位最高的人之一。更有甚者,两人私通期间,赵太后还为嫪毐生下了两个私生子,可见赵太后对嫪毐的宠爱已然无法自拔。
一个不懂兵法、不谙世事的假太监,只通过讨好上位者就能一路顺风高升,获得高高在上的地位与权力,这让嫪毐的胃口与野心越来越大。他开始企图趁秦王政还在年少时夺取他的王位,让自己与赵太后的一个儿子坐上王位。
于是,他打算先谋害秦相吕不韦,再率领亲信武装造反,一举夺取政权。然而,这个马脚未及展现就被年仅13岁的秦王政识破。最终,嫪毐与其两个私生子都被秦王政捕杀了,他那高高在上、来之不易的爵位也就此一文不值。
可见,嫪毐之所以能够依靠权势一路高升到第一等爵的位阶,全靠借助赵太后在朝中的势力。实则毫无实力与功劳可言。一旦失势,他就会毫无还手之力,轻易丧命沙场。正如古人所说,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体制的局限性与奸佞的机会主义
将功勋卓著的白起与凭空获得矜功的嫪毐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战国秦国这种强调军功贵的体制下,爵位的获得与实力并不完全对等。白起依靠自己的武勇与智谋立下汗马功劳,却也因将领最高荣誉的体制局限而无法再晋级;而奸佞小人嫪毐则机会主义者,依靠权色交易爬到高位,却是身外之功,毫无真才实料。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一些看似严苛或不公的体制规则,往往也有它存在的现实考量因素。将领再优秀,也必须服从君主之命;功高震主朝野,对君权也有隐忧。所以白起的爵位并非它的才能不被看重,而是需要权衡大局。而奸佞之所以能够短时飞黄腾达,也正因为并无实力,根基空虚,所以一旦失势就会轻易倾覆。
结语
可见,天道酬勤,世事洞明。作为真正的杰出人才而言,即使因制度而无法与时俱进,但根基不移、心境不改、志向不丧。而奸佞小人则虽然可能暂时依靠权势上位,但终究难逃失势之祸。
同理,在后世而言,真正有德者,即使遭遇不公,终能名垂青史;而无德无能之辈,即使飞黄腾达,终无法名留人间。这就是历史和道义的必然规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