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运营要根据用户的生命周期进行针对性的策略制定,但都是很具体的细节,少有从全周期考虑的内容。这篇文章分享了从整个周期视角进行运营规划的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

用户流量池积累至一定程度形成基本盘,若按用户生命周期划分层次,则可观察到流量池逐渐流失,但此过程呈现抛物线状而非陡峭直线。唯有持续新增用户及保留现有用户,方能维持基本盘稳定。

一、为什么要重视用户生命周期运营

我们说回来,为什么要重视用户生命周期运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费用的不断攀升已成零售行业无法忽视的问题,同时,真正懂用户生命周期运营人才也很稀缺(用户运营专业人才集中于头部平台及品牌方手里),为什么“用户运营”看似简单,做起来难以抓到痛点?原因很多,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缺少体系化构建思路。

零售业界逐渐意识到用户全生命周期运营的重要性,以用户为中心,建立用户信任,重视和用户共情、成长,进而提升用户的品牌粘性及复购,这整个运营过程我们称之为用户生命周期运营。

如:忠实度极高的核心用户,有三个月没有购买东西了,TA的生命周期会显示为流失用户,则需要运用相应操作来召回。

总结来说:用户全生命周期营销策略旨在用户旅程中的每个关键节点推行营销活动,从而增强用户黏性,降低用户流失率,进一步提升用户价值。在用户生命周期的导入时期:从潜在用户向新用户转变的阶段。

首先:构建全域用户生命周期营销逻辑框架方案

构建“用户生命周期营销体系”的核心在于精细关注用户体验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精确的营销策略实施,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用户满意度,降低用户流失率,更为深入地发掘与提升用户价值。

进入发展初期: 从潜在顾客转为新注册的用户

阶段任务:获取潜在的新客户的节点,引导他们成功注册成为我们的新用户;

主要策略: 积极进行市场推广活动以拉取更多新用户;

在稳定发展期与成熟期: 培养忠诚度高的注册用户

阶段任务: 鼓励现有用户经常参与各类活动,产生活跃的行为,并对我们的产品产生客观的价值贡献;

主要策略方法: 通过有针对性的营销计划以及其他有效措施来推动用户的活跃程度,提高用户的复购下单转化率;

而在停滞期或萎缩期: 挽救失去的用户

主要任务和工作: 针对已经停止使用我们的产品不再活跃甚至离开我们平台的用户采取召回措施,重新唤起他们对我们产品的兴趣,使他们重新回到我们的服务中。

二、如何搭建全域用户生命周期运营体系呢?

首先要满足以下三个重要前提:

  1. 构建情境:根据用户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精心的细分与分类;
  2. 搭建渠道:创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传播路径,以实现精准有效的用户触达;
  3. 促进转化:精心策划并设置相应的策略和优惠关键点,以助推用户实现转化目标;
1. 搭建全域用户生命周期运营基础条件—构建情境

针对不同维度与产业的用户生命周期营销策略,存在多个配套方案,如平台用户生命周期营销、实体店面用户生命周期营销以及各类行业用户生命周期营销等。本文将以平台用户生命周期营销为例。

在合理的用户分层基础之上,我们还需对用户生命周期内的关键营销时机节点进行深度挖掘。以下为几种核心用户场景的营销时机节点示例展示。

2. 搭建全域用户生命周期运营基础条件— 建渠道

建设用户触达的有效触点,建立用户触达的有效途径,其中包括短信、企业微信以及电话外呼等触达用户的渠道,并收集可触达用户的理想营销环境与时机。

根据我们的用户运营经验,基于用户可触达渠道,进行在线、离线协同多波次触达,效果最好。

3. 搭建全域用户生命周期运营基础条件—促转化(资源及工具)

在用户人群划分与渠道确定之后,我们将讨论如何有效地推动转化过程。

转化策略的核心理念是具备一个充足且实用的资源池。

经验告诉我们,资源池通常可以细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优惠券池、活动池、商品池以及权益池。

4. 策略工具

除了需要充足的资源储备,亦需要一个优越的实验平台。借助于业务目标进行多元化实验,从而积淀出优秀的营销策略。

依照我们所积累的经验,以下四种工具的应用表现较为出色:

  1. 多情景执行方式、如营销画布;
  2. A/B 测试实验室平台;
  3. 营销数据时机监控与反馈;

……

以上为零售行业数字化用户全生命周期运营策略及实施步骤的方法。

总结来说:按照用户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进行细分角色识别和细节分析;针对每个环节,定义明确的用户任务和实现路径;依据设定好的规则,结合数据分析工具,持续通过数据反馈来验证效果并调整策略。

接下来我会为你演示如何设计用户全生命周期运营策略体系,敬请关注!

本文由 @闯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