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海合会”三方峰会召开,17个国家终于谈拢,与此同时,中方把美踢出局,而特朗普的态度也迅速变了。那么,这次峰会究竟会给国际局势带来什么?特朗普又上演了怎样的“变脸”?

5月27日,马来西亚吉隆坡见证了一场跨区域合作的里程碑。东盟10国、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6国共同签署联合声明,标志着首次东盟—中国—海合会三方峰会取得实质性成果。

中国-东盟-海合会峰会有何影响

在峰会召开后,17国发表联合声明,提出深化多边关系、加强区域合作、共建和平发展环境等核心共识。此次会议最大的变化,是三方首次从“双边”升级到了“多边”,即从原本的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海合会、东盟与海合会的三对“双边合作”体系,整合为一个更系统的“1+1+1”三方合作框架,这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升级,更意味着一个新的合作闭环正在形成。

就像发起者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说的那样,三方峰会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具战略清晰度的区域合作机制,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互利。从合作模式上看,三方合作不再局限于贸易本身,还将延伸到绿色发展、网络安全、跨国犯罪打击等多个领域。联合声明中还提到将加强网络安全与恐怖主义打击合作,这在当前中东局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中国也有动作,就在三方峰会召开前夕,中方在北京举行了“非洲日”活动,活动聚集50国代表,而美国则直接被“踢出局”。原因也不难理解,在这次活动上,王毅外长宣布新增100亿美元对非发展基金,与非洲国家签署23项产能合作协议。显然,这是要加强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达成互利共赢。然而,在对待非洲的问题上,特朗普并没有拿出足够的尊重和诚意。

中国-东盟-海合会峰会有何影响

在21日,特朗普在白宫对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贴脸开大”,甚至指责南非“歧视白人”,此外,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非洲振兴计划”因国会拨款争议至今未落实,拜登时期承诺的550亿美元基建投资更是有80%项目停滞。这种“消极怠工”的态度,自然得不到中国和非洲各国的认可。

美国眼见自己被接连“踢”出多个区域的合作框架,其也终于放下面子,不再端着了。当地时间27日,南非总统府突然宣布特朗普确认出席11月G20峰会,并承诺接任2026年G20轮值主席国。要知道,就在几天之前,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国会听证会上明确表示,美国将缺席南非G20峰会,理由包括南非在巴以问题上的“偏颇立场”。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这种态度大转变,一方面是现实压力——美国GDP增速降至1.2%,急需通过多边平台重振经济话语权;另一方面,特朗普此前的“访华信号”并没有得到中方回应,他也明白,此次再放弃G20峰会的会晤机会的话,其后续能和中国“说上话”的契机只会越来越少。

中国-东盟-海合会峰会有何影响

总之,此次17国的峰会明显给特朗普带来了压力,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中国的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东南亚的劳动力资源和制造优势,中东的能源和资本储备,这种“错位互补”可以构建起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供应链网络,尤其在当今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的背景下,三方合作更加稳定、韧性更强。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模式具有扩大的可能性,目前东盟包括10国,东帝汶也在排队加入。而中东地区的国家数量远多于海合会的6国,未来是否会有更多中东国家加入进来,尤其是埃及、伊朗、土耳其等地区大国,一旦加入,合作的覆盖面将大大提升。

而从趋势来看,这种“非西方主导”的合作机制,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欢迎。近年来,金砖国家扩容、上合组织影响力扩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都在证明一点——中国提出的“全球南方合作”概念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

可以预见,此次三方峰会之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美国对外政策日益短视、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国家倾向于寻找稳定的合作伙伴而非“强权干涉者”。而中国强调的互尊互信、不干涉内政、合作共赢,正好满足了这些国家的需求。

中国-东盟-海合会峰会有何影响

未来,全球多边合作机制将不再只有一套规则,也不再只有一位“主持人”,中国和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正在书写新的合作章法,这不是挑战旧秩序,而是重构一个更符合现实利益的合作新模式。至于美国打算在这个新模式下给自己怎样的定位,就要特朗普政府接下来如何抉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