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 娜 崔子玥
铜是最早被人类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淬火锻造,以青铜为代表的铜器采冶和铸造技术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象征之一。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器,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两件铜器,虽然冶炼技术和打造技术较为青涩,却是我国青铜文化的萌芽。黄河流域是青铜器的起源地,从上游的马厂文化、齐家文化到下游的龙山文化等,都有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铜器出土。
夏代二里头遗址中也曾出土青铜器,在随葬品中更为普遍。如果说夏代可视作青铜器发展由萌芽进入过渡的阶段,商代则是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商代青铜器不仅器型更丰富,纹样装饰也更加繁复华丽,这也彰显了其在这一时期具有更复杂、更重要的作用。“明贵贱,别等列”,青铜器作为礼器是统治阶级权力等级的象征,且具有严肃的宗教意味。随着社会文化和铸造技术的发展,还开始在青铜器上篆刻文字,记载国家大事。
西周早期延续了商代青铜器繁缛的风格,后期逐渐朴素。至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崩坏,各诸侯国铸造的青铜器风格各异,日常实用器逐渐增多,装饰工艺也发展起来,出现了错金银、镶嵌宝石等不同的装饰技巧,工艺更精湛,图案更生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更加凸显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兼备。魏晋后,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漆器、陶器、瓷器更受欢迎,青铜器制作逐渐衰落,但铜镜的生命力依然长久,至唐代更为繁荣。
虽然唐宋之后的青铜器发展未能再现商周时的辉煌,不再被赋予更多意义,但传统手工业中的铜器依然活跃,不断出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直至现在。
铜的家族中,除了青铜,还有黄铜、紫铜等其他铜类。其中,黄铜中锌的含量更高,而紫铜更接近于纯铜。黄铜的铸造装饰技艺源自青铜,有着色泽度高、延展性好等特点。人们有意识地冶炼黄铜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到北宋时期,当时黄铜的冶炼难度大,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因而价格昂贵,更常见于佛像铸造。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到了元明清时期,黄铜的铸造和应用都已十分广泛。清中后期到民国,民间用铜更为普遍,铜艺手工行业十分兴旺。
传统的铜雕技艺包括铸铜、锻铜、刻铜等。其中,铸铜工艺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是中国传统冶金工艺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传统铸铜工艺依然在为现代铜器铸造提供有价值的技术支持。
杭州铜雕作为青铜铸造技艺的延续,历经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在一代代匠心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8年,杭州铜雕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炳仁是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著名铜雕工艺美术大师,他以传统铸铜、刻铜、锻铜技艺为根基,师古而不泥古。在朱炳仁等艺术家的创新引领下,杭州铜雕逐渐形成了镂雕、蚀刻、叠镶、庚彩、熔铸、紫金刻、多材质、氧化着色八大工艺,呈现出三色为本、彩画相间、书艺结合、坚固防腐等鲜明特征。
熔铜与庚彩是朱炳仁在铜雕技艺上的两大创新,提升了工艺发展水平,扩充了作品的表现力。熔铜的精髓在于“无模可控”,“无模”是指铜液自然流淌而解形,“可控”是让铜液在制作者掌控中熔意,即把一定配方的铜料通过冶炼加入介质,让铜液经由工匠布局,在各种特定环境中流淌、成形、冷却,再运用弧焊、锻打、抛磨、蚀刻、清洗、着色等技术制成各种铜工艺品。庚彩工艺技法则是在熔铜作品上进行彩绘,以彩料的熔化、叠合、融汇、渲染、抛磨等,实现油画、水墨画、水彩画、漆画以及珐琅彩的表现效果。此外,铜建筑也是朱炳仁的又一开拓,采用铸、锻、轧、刻、镶、镂、冲、鎏金、点蓝、氧化、做旧等多种工艺制作,体现了艺术家对材料的驾驭能力。他所创造的杭州灵隐铜殿、雷峰塔、桂林铜塔、峨眉山金顶铜殿等铜建筑作品,以精湛的铜雕技艺彰显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神韵。
铜物至精,观照古今。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及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此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出100余件造型多样、题材广泛的制铜精品,系统阐释了中国铜雕技艺从“铸鼎象物”到“离形得似”的艺术蜕变,生动反映了当代艺术工作者扎根传统、传承匠心的艺术追求,展示了非遗传承人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为全方位展现铜雕技艺的发展脉络,策展团队还陈列了10尊战国、汉代和明清时期的铜器,在展示我国古代灿烂铜文化的同时,通过与朱炳仁作品的古今对话,揭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现代艺术与工艺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取灵感,在新时代焕发更多光彩与活力。
(魏娜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崔子玥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