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郭凤莲感叹:要是按照陈永贵书记的设想继续发展,大寨会走向何处
67509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山西大寨村两次关键转型引发的争议,暴露出中国农村在时代剧变中如何平衡集体传统与市场经济的深层矛盾。
郭凤莲近日谈及大寨发展史时感慨,若延续陈永贵时代的集体化路线,这个"农业学大寨"样板村或许会陷入路径依赖困境。
陈永贵带领村民用十年时间在七沟八梁上凿出800亩梯田的壮举,本质上是通过超强组织力突破自然限制的生存之战。但1980年代政策转向后,这种强动员模式逐渐失效。数据显示,1978年大寨粮食总产达历史峰值80万斤,但次年人均收入仅170元,远低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郭凤莲的艰难转身其实早有端倪,她1992年开办水泥厂时村里账上只剩2.4万元,这种资金缺口倒逼出的市场化改革,反而让大寨在1995年就成为山西首个亿元村。值得思考的是,当"铁姑娘"关停污染企业转型旅游业时,实际上继承了陈永贵因地制宜的核心思维,只是实现路径从改造自然变成了整合资源。
现在想想,集体化和包产到户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大寨如今文旅产业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集体资产超4亿,这种转型成功恰恰证明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当年陈永贵要是活到90年代,说不定也会搞村办企业——关键还是得看准时代的水温。现在村里老人说起往事总爱念叨:"永贵修梯田是为活命,凤莲关工厂是为生活",两代人的选择其实都是被时代推着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