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题: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恢复向公众开放 重现西汉盛世风采

新华社记者罗鑫

博物馆及外部公园拆围透绿、展厅嵌入多样化数字装置、遗址原状保护措施得到升级……5月20日,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恢复向公众开放。暌违十余年后,这个“小而美”的博物馆经过全面改建,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

大葆台遗址于1974年被发现,先后共出土汉代文物千余件,包括玉器、漆器、铜器、铁器、陶器、骨角牙器、金银器、车马器及丝织品等。出土文物历史信息十分丰富,是研究西汉中晚期政治、经济和物质文化发展以及北京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杨志国介绍,1983年,该遗址上建造了博物馆。如今,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焕新亮相,新馆建筑面积达7600平方米,展陈面积达2800平方米,包含基本陈列展厅和临时展厅。

而在这个堪称汉代幽燕文化典型代表的遗址中,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的墓葬无疑是最大的看点之一。广阳顷王刘建所在的一号墓被设置在博物馆室内展厅,在此次新推出的常设展览“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中焕新亮相。

在基本陈列展厅中央,广阳顷王王陵整体布局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一排排长90厘米、宽厚各为10厘米的侧柏木芯围在外回廊内侧,蔚为壮观。这一西汉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形式“黄肠题凑”跨越千年,展现着古人的“事死如事生”理念、建筑智慧以及汉代礼制文明的核心内涵。

杨志国说,大葆台遗址凭借“黄肠题凑”而蜚声海内外,它是一座完整呈现“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葬制的考古发现。随着文物保护理念及展示手段的提升,大葆台遗址被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工作人员为一号墓车马坑下部铺上防水筏板,解决了渗水问题。通过深入挖掘考古成果的文化内涵,运用数字光影等技术手段,创新展陈叙事手法,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汉代文明画卷。

在展览中,工作人员依据玉衣残片复原的一件金缕玉衣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汉代帝王下葬皆用“珠襦玉匣(衣)”,玉衣由金丝相连、形如铠甲。体现汉代舞者长袖、细腰等典型特征的玉舞人玉佩小巧玲珑,经展柜上的投影“放大”后,仿佛窥见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婀娜女子在翩翩起舞。

镶嵌玛瑙松石的漆器以及工艺繁复的纺织遗物,诉说着西汉时期手工业的成就。祥禽瑞兽纹饰、博山形象跃然器物上,生动诠释汉代天人合一的祥瑞观念与生命哲思……“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主要以“北土汉邦”“长乐未央”“题凑礼藏”三大部分,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立体复现汉代文明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辛追墓T形帛画得到数字化呈现,让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具象化;西汉《导引图》帛画里的人“动”了起来,通过体感互动选择不同招式,体验一场跨越两千多年的养生练习……此次同时推出的“汉风轪华——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精选不少珍贵文物并复原部分场景,展览从财富、饮食、服饰、典籍等维度,全方位展现西汉贵族的精致生活与精神追求。

在博物馆外,广阳顷王王后所在的二号墓通过硬质铺装等在地面再现墓室形制,形成独特的参观流线。杨志国说,作为汉代文明在北京地区的重要标识,大葆台遗址将持续发挥文化传播功能,将遗址及博物馆打造成为北京地区汉代文明展示中心,为公众呈现汉代文明的独特魅力。(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