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电视剧《借命而生》付费直通大结局。都是花过钱的,说话可以大声点了。我认为,《借命而生》付费的这几集,算是彻底烂尾。原因多面。第一点原因,抒情无度,替观众抒情,造成有效剧情太少,絮絮叨叨的太多。第二点,叙事逻辑无法自圆其说,造成后半程全部垮掉。

抒情无度,是《借命而生》后半程非常掣肘的问题。在该剧的前半程当中,也有观众质疑这部戏的叙事节奏问题。当时,我写剧评,发表的个人看法则是,剧作前半程当中的绝大多数戏份,都是为时代画像,为具体的大工厂背景画像,这些画像是有必要的。但是,到了付费直通大结局的这几集当中,所有的絮叨的剧情,都不是为时代画像了,而是为煽情而煽情,为絮叨而絮叨。

在最后的几集内容当中,近乎每一个角色都要哭泣一把,而且要使劲演自己的哭泣。并且,每一个角色都要表演煽情的戏份内容,甚至于要表演几十分钟的煽情戏份内容。几位主角,没有一个例外的。这种剧情处理方式,就不是为时代画像了,而是编剧和导演替观众抒情了。编剧和导演,把观众当傻子,认为如果不代替观众们抒情,观众们就感觉不到主角情绪一般。

一般,持有这种看法和处理手法的编剧和导演,才是傻子。当一部电视剧用好几集的剧情去煽情和替观众抒情的时候,这部戏给观众们看了之后,就会形成一个反向效果——情绪都让电视剧表达完了,哪里还有观众们抒情的空间啊。真正好的电视剧,要有弦外之音。陆川等导演,没有给《借命而生》留弦外之音。

叙事逻辑无法自圆其说,则是《借命而生》后半程更大的问题。作为犯罪悬疑电影,时代画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时代画像的前提之下,整个的犯罪刑侦逻辑要成立才行。不然,这部戏就是完全垮掉的,最终失真的。《借命而生》到了徐文国回来之后的戏份,近乎全部垮掉,没有注意叙事逻辑通顺的问题。

徐文国在外边打拼近20年,已经拥有了不少的财富。而他回来的目的,是完成弟弟的遗愿,收购六机长,并且揪出真凶。然而,在这两个目的上,这个徐文国都没有做好基础性的准备。收购这个工厂,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最终还是被反派父子一个回合就打败了。揪出真凶,却又没有证据,仅仅凭借着互联网上的瞎嚷嚷。这么一搞,观众们势必要问,这位打拼近20年的成功人士,就这么没智商,是怎么成功的?

《借命而生》最终大结局的到来,依靠的反转力量,竟然是徐文国自杀,让曾经的女朋友回心转意,继而,她拿出了保卫处长的笔记本。这个反转,十分薄弱。甚至于这个反转,还不如让保卫处长的闺女,自己发现了笔记本上的秘密呢。再说,即便是有笔记本,就可以扳倒反派父子吗?两位男主录像向领导举报这事儿,似乎也面对着证据薄弱的问题啊。这些剧情内容,是不足以让观众们信服的。

显而易见,陆川导演想要通过《借命而生》表达的最核心内容,并非是什么犯罪刑侦内容,而是大工厂如何被那些厂长们私吞了,在厂长们背后,到底还藏着那些蛀虫。但是,陆川导演并未把自己的这个叙事野心展开,而是藏着掖着,最终也并未表达明确。甚至于,在反转的叙事逻辑上,有诸多无法成立的地方。一个举报,可以扳倒反派厂长父子背后的大佬们?陆川导演自己信吗?

如果陆川导演承认自己的叙事野心在“国企改制”这件事情上的话,那电视剧《借命而生》就面对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没有把“国企改制”这件事情讲清楚,而是讲的模糊不清,讲的逻辑不通顺,讲的王顾左右而言他了。国企改制是什么?为什么要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时候,又是怎样在六机厂这个地方出现了侵吞全厂财产给个人的?这些问题,《借命而生》没有基础性的叙事。

只说反派侵吞了,而却没有明明白白的剧情展示,如何侵吞的,如何绕过法律监管的,如何顺理成章的,这才是“国企改制”叙事野心之下应该完成的内容。《借命而生》的烂尾,令人遗憾。陆川导演缺乏直面的叙事能力,并且缺乏情绪渲染上的基础性克制。我个人感觉,付费直通大结局这钱,花的有点儿冤。(文/马庆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